玩酷网

这次中国不再保守,面对菲律宾挑衅,直接给出正面反击!   2025年9月9日,国

这次中国不再保守,面对菲律宾挑衅,直接给出正面反击!   2025年9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批复里明确说,这样做是为了维护黄岩岛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就在保护区批复之后没过几天,局势有了实质性变化。   9月16日,中国海警局公开通报:菲律宾组织十余艘公务船,从多个方向非法闯入黄岩岛领海,中方海警采取了喊话、航路管制、水炮喷射等管制措施驱离。   通报里面提到,有艘标号为3014号的公务船动作危险,还尝试撞中方执法船只,中方人员伤亡或者重大损失虽然未报告,但安全受到威胁。   中方强调整个过程有录像,有法可依,步骤规范。   菲律宾方面迅速抗议,称中国设保护区是不当和非法行为。   马尼拉政府在外交渠道要求中国停止所谓的滋扰行为。   民间舆论也发生分歧,有人支持坚持主权,有人担心冲突升级带来风险。   这一系列动作不是孤立的,其实早在6月20日,中国海警就对菲律宾的一艘公务船(编号3006号)做出官方通报,说该船无视多次警告,企图靠近黄岩岛,中方依法先后喊话警告、跟监外逼、水炮警示才将其驱离。   这次9月的情况,是在保护区设立后,中方第一次遇到如此规模的侵入行为,显得更具标志性。   事情本质,是一种主权与底线问题。菲律宾要明白保护区不是软壳,而是一种制度化的武器。   以前挑衅者可以借模糊地带试探,中方克制;现在地位定了,有保护区、有条例,就是让模糊的空间少,让“敢不敢挑战”的问题对方必须考虑清楚。   我觉得这一仗意义非常大,不只是为了珊瑚礁、为了生态,更重要的是一个信号:国家在关键海域不会模糊,不会动不动就忍耐。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底气,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感。   设保护区,公共资源被保护,被损害就有法律责任;海警走近挑事的船只,可以被拖回来负责;不是说说而已,是实实在在的制度措施。   有专家分析,这种“先立法、再执行”的节奏,是中国在海洋权益问题上越来越成熟的一部分。   设保护区、公布范围和功能区划、落实管理机构和执法力度,这些步骤按部就班,缺一不可。   如果把这些动作都做好,就会形成“可预期的秩序”,每次怎样操作是明白的,对手也明白成本,对手如果盲目挑衅是要承担风险的。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就是舆论的味道。   环境保护是全球议题,谁都愿意顺着“保护生态”的方向站队。   中国把这件事和生态保护挂钩,对比菲律宾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强调主权,会更容易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这种理解不是万能保护伞,但会让对方在外交上、舆论上受制。   如果菲律宾继续派船试探或者硬闯,中国海警有法律依据,也有制度的支持去做更强硬的措施。   比如扣船、拘留人员、司法层面提起责任等等。   这样做有风险,但不做的话没人会真正把法律当回事。   这种硬气不是冲动,是在树立一个秩序:黄岩岛这个线,不能随便踩。   现在大家能从这件事感受到的,是一种国家在海洋权益问题上越来越有规划、越来越有动作,也越来越少让人怀疑有没有底线。   如果这些制度、这些执法、这些管制真的都落实起来,那么未来类似的挑衅会越来越难得到效果。   那些以“探底线”或“试探水温”方式来挑战中国的人,会发现门槛越来越高。   比起嘴上说大话或暂时让步,更关键的是把制度搭起来,把执法硬起来,让潜在的对抗者明白:“别来逞强”。   对国人来说,这种气势让人安心,让人自豪;对外界来说,这种清晰让对手知道这片海域的钱脉、法律线、责任都在中国。   若此,它就是历史性的一仗。   底线不是吓人的标语,是依法可执行,是敢守敢打的态度,是我们必须让人记住的一仗。   信息来源:中国海警局通报菲律宾10余艘公务船侵闯黄岩岛领海事件 2025年9月17日(环球时报/中国海警局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