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93年,黎明的父亲得了肠癌末期,黎明当即发誓:“如果父亲能康复,我愿意用一生

1993年,黎明的父亲得了肠癌末期,黎明当即发誓:“如果父亲能康复,我愿意用一生的时间去行善!”结果奇迹发生了。他父亲的病情好转了起来,奇迹康复。而黎明也说到做到,兑现他的承诺。  

(主要信源:(搜狐娱乐——黎明——新一代慈善天王))

尘土飞扬的卢旺达临时医疗帐篷里,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和泥土的混合味。黎明弯着腰,双手沾满灰垢,小心翼翼地为一个瘦弱的孩子缠上绷带。那孩子的手臂布满血痕,眼睛里闪烁着恐惧和感激。帐篷外,战火后的废墟还在冒着淡淡烟雾,远处偶尔传来低沉的哭声。黎明额头渗出汗珠,却没停下动作,他低声安慰着孩子,声音柔和得像春风拂过荒原。

谁能想到,这个满身尘土的男人,曾是万人追捧的舞台天王?就在这时,一个志愿者递来一瓶水,黎明接过,脑海中突然闪回那年病房外的深夜——父亲的脸色苍白如纸,他握紧拳头,对着空荡荡的走廊许下那个改变一生的诺言。

转眼间,时间倒回1993年的香港玛丽医院。黎明推开父亲病房的门,空气中是刺鼻的药味和仪器滴答声。父亲黎新生躺在床上,肠癌晚期的诊断如晴天霹雳,让他这个印尼归国华侨的硬朗身躯也支撑不住。黎明跪在床边,握着父亲布满皱纹的手,回忆起儿时在北京羊肉胡同的日子。那时父亲从牢狱中归来,带着后妈的严厉管教,家里的争吵声常常让他蜷缩在角落。可父亲始终是他的支柱,哪怕在事业低谷时,也在电话里淡淡地说:“坚持下去。”

如今,医生摇头叹息,手术风险极大。黎明心如刀绞,他冲出病房,在走廊的荧光灯下,泪水模糊了视线。他喃喃自语:“爸,如果你能好起来,我用一辈子去行善,回报这一切。”那一刻,誓言如种子,悄然种下。

奇迹并非遥不可及。几个月后,父亲的癌细胞奇迹般减少,医生惊叹这是积极心态和医患配合的成果。黎明兑现承诺,从小善事开始。他先是去家附近的养老院,帮老人推轮椅,擦拭他们斑驳的照片框,那些泛黄的影像让他想起父亲年轻时的模样。父亲康复后,两人偶尔在公园散步,父亲拍拍他的肩:“小子,别忘初心。”黎明点头,内心涌起暖流,却也隐隐不安——这个誓言,会不会让他的人生彻底转向?

第一个考验来得迅猛。1996年,黎明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首次踏上非洲土地。飞机颠簸落地后,他坐上破旧的越野车,颠簸十几个小时抵达卢旺达灾区。眼前是战乱留下的疮痍:孩子们光着脚在泥地里奔跑,许多人因小儿麻痹症而跛行。黎明的心揪紧,他卷起袖子,加入临时医疗队。那个下午,他亲手给数十个孩子喂下糖丸疫苗,丸子在孩子口中融化时,他们的笑脸如阳光刺破阴霾。

个小女孩拉着他的衣角,用生涩的英语说谢谢,黎明蹲下身,摸摸她的头,眼眶湿润。尘土沾满他的白衬衫,汗水顺着脸颊滑落,但他觉得,这比任何舞台都真实。回程的飞机上,他望着窗外云层,悬念萦绕:父亲的病好了,但这些孩子的未来呢?他的善行,能否真正改变些什么?

第二个事件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爆发。震后第二天,黎明取消所有通告,背起背包,带着救援队冲进灾区。余震不断,山路泥泞,他跪在废墟边,用颤抖的手给一个被埋的孩子喂粥。粥碗里的热气升腾,孩子的眼泪滴落碗中,黎明用身体挡住飞溅的碎石,背上划出道道血痕。帐篷里,灯光摇曳,他拒绝记者拍照,只说:“别让家长看到,更难过。”

那一夜,灾区的寒风呼啸,黎明裹紧外套,望着星空,想起父亲的教诲。冲突在内心翻腾:作为父亲,他想多陪女儿;作为践行者,他无法停下脚步。救援队撤离时,他多留一天,帮村民重建临时棚屋,手上磨出水泡,却笑言:“这点疼,比爸当年化疗轻多了。”

如今,黎明减少幕前工作,专注基金会事务。2023年,他资助香港自闭症儿童康复,亲自去中心陪他们搭积木,那些孩子的纯真眼神,让他想起儿时的自己。父亲虽于2013年因心脏病离世,但那份爱化作动力。基金会标志是一只衔橄榄枝的鸟,象征和平与希望。

近年来,黎明推动“儿童教育远航计划”,2024年为内地偏远学校捐建图书角,惠及上千孩子;2025年,他计划扩展到非洲疫苗项目,目标覆盖更多战后地区。

这些增量善举,不仅延续誓言,还点亮无数黎明——因为对他来说,承诺不是空谈,而是用行动织就的温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