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安史之乱后,唐朝凭什么又硬撑了144年?这三个狠人功不可没。   公元755年,

安史之乱后,唐朝凭什么又硬撑了144年?这三个狠人功不可没。   公元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那场几乎撼动大唐根基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这场战乱持续了八年,到763年才勉强平定,让鼎盛的唐朝一下子摔了个跟头,北方很多地方都变得“十室九空”。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唐朝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又延续了144年,直到公元907年才真正落下帷幕,这背后,有三个人物的贡献尤为关键,他们是郭子仪、李泌和唐宪宗李纯。   郭子仪的名字,在唐朝中期可谓是一根定海神针,他出身武举,一生经历了武则天到唐德宗七朝,军旅生涯超过六十年。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被紧急启用,率朔方军东讨,他不仅收复了静边军、云中、马邑等地,还在嘉山之战中大破史思明部队,斩首四万级,获得了数万匹马,使得河北许多郡县纷纷反正,重新归附朝廷。   即便后来相州兵败,责任被归咎于他而一度失去兵权,但当河中生变,国家再次需要他时,他又能重掌兵机,因功进封汾阳郡王。   他晚年被尊为“尚父”,位极人臣,但更难得的是他最终得以善终,配享代宗庙廷,陪葬建陵。郭子仪的存在,本身就是中唐军事上的一大支柱。   如果说郭子仪是军事上的保障,那么李泌则更像是唐王朝政治上的“润滑剂”和“救火队长”。   李泌历经四朝,他的人生哲学很好地体现在他七岁时所赋的《方圆动静》诗中:“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他能够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更能为国家大局冒死直谏,在德宗朝,德宗因太子妃之事迁怒太子并有废立之意,李泌不顾身家性命,甚至敢用整个宗族的性命来担保太子,最终化解了这场可能引发宫廷动荡的危机。   他的智慧和政治手腕,为唐朝在安史之乱后艰难维持中央权威和内部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时间到了唐宪宗李纯的时代,他于805年即位,是唐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他即位时,唐朝面临藩镇割据、财政危机和宦官专权等诸多积弊。   李纯立志振兴唐朝,他锐意进取,致力于改革弊政,他深知治理国家需要贤良之才,因此重用了如裴度、李绛等一批有才能的大臣。   在削藩问题上,唐宪宗态度坚决,手段灵活,他通过军事打击和政治分化相结合的方式,先后平定了西川刘辟、镇海李锜的叛乱,特别是在817年,裴度、李愬率军雪夜奇袭蔡州,平定了淮西吴元济,这场关键战役极大地震慑了其他藩镇。   与此同时,他还推行两税法改革,整顿赋税,增加财政收入,疏通漕运,保障江南物资北运,鼓励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这些措施使得唐朝在元和年间出现了中兴局面,史称“元和中兴”,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文化上也出现了古文运动和新乐府运动的繁荣。   虽然唐宪宗晚年沉湎仙道,最终被宦官谋害,其中兴成果未能持久巩固,但他执政期间的成就是唐朝后期难得的一抹亮色。   郭子仪、李泌和唐宪宗李纯,他们分别在军事、政治和锐意改革这三个维度上,为病恹恹的唐朝注入了强心针,唐朝最终虽然还是走向了灭亡,但这段延续了144年的历史,足以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