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要处死宋国公冯胜,冯胜问:“微臣手中已没有兵权,年迈连兵器都拿不起,皇上为何还要赐死?”朱元璋说:“太子已死,我也老了,最放心不下你。 元末天下大乱,冯胜和兄长冯国用召集了一批同乡子弟,组建了一支武装。 后来,朱元璋率领的义军在江淮地区逐渐站稳脚跟。冯胜兄弟派人暗中打探朱元璋后,最终认定他是能成就大业的明主,于是带着手下主动去投奔。 在朱元璋的队伍里,冯胜的军事才华很快就崭露头角。冯胜作战时勇猛无畏,又颇有谋略,因此深得朱元璋的器重。 1360年,陈友谅率大军沿着长江东下,直扑朱元璋的根据地,双方在龙湾地区展开大战。 陈友谅的军队不仅人数众多,还配备了大量战船,实力超过朱元璋的部队。战斗之初,明军防线多次被突破。 就在这危急关头,冯胜向朱元璋提出了 “诱敌深入、设伏围歼” 的计策。朱元璋当即采纳了这一建议,命令冯胜率领一支伏兵。 当陈友谅的大军浩浩荡荡地进入伏击圈后,冯胜一声令下率部杀出。陈友谅的军队毫无防备,士兵们纷纷四散逃窜。 这一战,明军不仅斩杀了数万陈军,还缴获了数百艘战船和大量兵器。 不久之后,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大战。这场战役持续了一个多月,双方投入了数十万兵力,战斗打得异常惨烈。 冯胜在战斗中始终冲锋在最前线,亲自率领战船与陈军展开激战。鄱阳湖之战最终以朱元璋的胜利告终,陈友谅战死,其残余势力也很快被肃清。朱元璋从此成为江南地区最强大的势力。而冯胜在这场战役中的英勇表现,也让他成为了朱元璋麾下不可或缺的骨干将领。 明朝建立后,冯胜受封宋国公,成为“开国六公”之一,在功臣中属于第一梯队。 在冯胜的军事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一战当属洪武二十年出征辽东。 当时,元朝的残余势力纳哈出率领二十万大军盘踞辽东一带。朱元璋多次派人前往招降纳哈出,都遭到了他的拒绝,于是决定派遣大军进行征讨。 这次出征,朱元璋任命冯胜为大将军,率领二十万明军北上。冯胜率部突袭纳哈出的侧翼营地,纳哈出的军队根本没料到明军会突然发起进攻,侧翼很快就被攻破,损失十分惨重。 纳哈出得知这一消息后,大惊失色,最终决定投降。就这样,冯胜很轻松的招降了纳哈出的二十万部众,顺利收复了辽东地区。 然而,冯胜虽然为大明王朝立下了大功,却没能看透朱元璋对权力的极端掌控欲望。随着明朝政权逐渐稳定,朱元璋开始对身边的开国功臣下手,除了早些年那些“幸运”病死的,功臣们善终的寥寥无几。 冯胜虽然一直行事谨慎、小心翼翼,但还是没能躲过朱元璋的猜忌。 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让朱元璋对冯胜的猜忌进一步加深。冯胜的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的第五子周王朱橚。 洪武二十二年,朱橚没有经过朱元璋的允许,私自离开自己的封地开封,前往凤阳会见冯胜。这件事被朱元璋知道后,认为朱橚与冯胜私下勾结,有图谋不轨的野心,于是下令将朱橚召回京城,对他严加训斥,还削去了他的部分封地,同时也对冯胜产生了更深的怀疑,开始暗中派人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在悲痛之余,决定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但朱允炆年纪还小,性格也比较软弱,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后,朱允炆无法驾驭那些手握兵权、威望极高的开国功臣,尤其是冯胜。 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终于找到了一个借口,他以 “冯胜私藏兵器、意图不轨” 为由,下旨将正在凤阳养老的冯胜召回京城。 冯胜刚一抵达京城,就被朱元璋派来的人软禁了起来,一举一动都受到严密的监视。没过多久,朱元璋就下了一道赐死的圣旨,将冯胜赐死在自己的府中。一代名将,就这样带着满心的冤屈,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冯胜死后,他的家族也受到了牵连。朱元璋下令,冯胜的儿子们不能承袭他的爵位,也不准入朝为官,曾经显赫一时的冯家,从此一蹶不振,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很多人都认为,朱元璋赐死冯胜是一时冲动做出的决定,但实际上,这是他为了巩固皇权、确保皇位顺利传承而精心策划的一步棋。 在朱元璋的皇权棋局里,冯胜就像一颗用过的棋子,当他失去了利用价值,又可能对新的 “棋局” 造成威胁时,就只能被无情地舍弃。 冯胜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悲剧,更是明朝开国功臣的缩影 。 回顾冯胜的一生,他从一个乱世中的乡勇首领,一步步成长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凭借的是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赫赫战功。可遗憾的是,他遇到了朱元璋这样一位猜忌心极重的皇帝,最终没能逃脱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的命运,实在让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