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年,47岁的康熙欲招14岁的高氏侍寝,贴身太监小心翼翼的说:“皇上,您已经连续宠幸了高氏七天,要不今天换个人吧。”康熙听了不耐烦的说道:“就要她,快去。”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活到六十九岁,后妃数量多达几十人,但真正有记载的也就那么几个。像高氏这样的,属于那种低调到几乎没啥光环的类型。她是汉军正白旗人,父亲高廷秀只是个普通武官,家里不算显赫。康熙四十年,也就是1701年左右,她才入宫,那时候康熙四十七岁,正值壮年,忙着处理三藩余波和边疆事宜。 康熙的日子可没那么闲。他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一辈子打仗、治水、编书,身体底子好,但也累坏了。康熙四十年,他巡视江南第五次,回来后就开始调整内务,包括后宫。高氏入宫正赶上这个节骨眼,宫里人多眼杂,新人总得适应。清朝侍寝制度是后宫运转的核心,每晚皇帝翻绿头签,挑谁侍寝,太监传旨,妃嫔裹被抬过去,一炷香时间就完事。 为什么这么短?一方面防刺杀,一方面防皇帝沉迷。康熙年轻时精力旺盛,据野史说他一晚能翻好几个牌子,但到四十多岁,国事重,侍寝次数自然少。关于高氏的宠幸,史料没提连续七天这种事,那多半是后人编的段子。真实情况是,高氏在宫里待了四十多年,没生过孩子,这在康熙后宫算常见。康熙有三十五个儿子,二十个女儿,但不少妃嫔空手而归。高氏没子嗣,地位就上不去,一辈子停在低位,直到康熙死后才慢慢升。 清宫的侍寝规矩听着挺荒唐,但背后有现实考量。妃嫔入宫前得查族谱,确保干净,年龄一般十四五岁起步,但高氏入宫时估计二十出头,不是十四岁那么小。十四岁入宫的例子有,但多是选秀秀女,高氏背景普通,不太可能。太监劝皇帝换人的事,宫里确实有先例,因为轮流侍寝是旧例,防后宫争风吃醋。 康熙脾气急,亲政后杀鳌拜、撤三藩,决策果断,对太监也严厉。李德全那种贴身太监,服侍康熙几十年,胆子小,劝阻时多半战战兢兢。但具体到高氏,档案里没这记录。康熙宠妃有几个,赫舍里氏生皇太子,早逝;钮祜禄氏管家多年,也早走;佟佳氏和乌雅氏生子多,但高氏没份。她的存在,更像后宫的配角,负责日常洒扫,偶尔侍寝,日子平淡。 康熙四十年后,高氏的宫生活进入常态。康熙忙南巡,修黄河,编《康熙字典》,后宫事交给德妃或荣妃打理。高氏住钟粹宫侧殿,那地方偏,离乾清宫不远,但不显眼。她没位分,就靠俸禄过活,宫女几个,日子紧巴巴。清妃嫔月例银子少,常在才二十两,够买米面就不错了。 高氏父亲是佐领,家境一般,她入宫后也没外援。康熙偶尔召她,可能因为她安静,不争不抢。清宫妃嫔多是满蒙贵族,高氏汉军旗,身份低,康熙选她侍寝,或许图个新鲜。但连续宠幸七天?那不符合康熙作风。他国事为先,晚年还亲征准噶尔,身体扛不住纵欲。野史说康熙死于畅春园,是因为劳累加纵欲,但正史是病逝,享年六十九。 高氏在宫里熬了四十年,康熙六十一年他崩,高氏五十多岁,还没正式封号。雍正登基,宫里大清洗,胤禛杀兄争位,高氏低调,躲过风头。雍正二年,晋她贵人,算是给点面子。但雍正性子阴,宠妃少,高氏没机会。高氏继续住侧宫,料理琐事。 雍正十三年崩,乾隆接班,宫里又变天。乾隆敬祖,追封康熙妃嫔,高氏乾隆时升襄嫔,赐避暑山庄住。七十岁时病逝,葬景陵妃园寝。这结局太平常,在清后宫算长寿。康熙妃嫔多短命,皇后们三十多就走,高氏活到八十出头,靠的就是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