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项梁、项羽挖坑最深的,其实是范增。范增给项家献的第一条计策,就是劝说项梁拥立楚怀王,这就把项梁、项羽推进了三个坑里。 这位七十多岁才出山的老人,本想辅佐项家成就霸业,却用一条看似高明的计策,让项氏集团走上了一条充满隐患的道路。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天下迅速掀起了反秦浪潮,项梁趁机在吴中起事,聚集了六七万义军,驻军下邳。 就在项梁召集各路将领到薛县商议大事时,范增前来游说,他分析说陈胜失败是因为没有拥立楚王后裔而自立为王,并指出“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还引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 范增认为项梁起兵后,楚地各路义军争相归附,正是因为项家世世代代是楚将,能够重新拥立楚王后代。 项梁采纳了范增的建议,从民间找到正在为人牧羊的楚怀王孙子熊心,拥立他为楚怀王,以满足百姓的期望,这个放羊娃一夜之间成为国君,项梁则自号为武信君。 范增此计看似高明,实则给项氏集团埋下了第一个大坑,那就是身份困境,项梁家族世代担任楚国将领,受封于项地,虽有权势却没有王室血统。 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只有六国后人才有资格称王,如东阳县起义后,大家想立陈婴为王,陈婴母亲就说:“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祥。” 意思是他们家连贵族都不是,根本没资格称王,陈婴于是不敢为王,项梁倘若贸然称王,难免底气不足,拥立楚王后裔,意味着项氏终身只能为臣子,这对具有“彼可取而代也”气魄的项羽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第二个坑是政治困境,楚怀王并非甘心做傀儡的人,据记载,当楚军在定陶被击败后,怀王恐惧之余,从盱台迁都彭城,合并了项羽、吕臣的军队自己统领。 他还任命吕臣为司徒,吕青为令尹,刘邦为砀郡长,封武安侯,并有意钳制项羽,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这表明楚怀王不想做项氏的傀儡,而是想真正领导楚军与秦争天下。 第三个也是最深的坑,是道德困境,项羽最终弑杀了楚怀王,背负了弑君的骂名,刘邦在后来消灭项羽的过程中,就充分利用了“项羽弑杀楚怀王”这件事,使自己成为正义的一方,而项羽则成了乱臣贼子。 当然从当时情况看,范增的建议也有其合理性,项梁既无王室血统,功绩也不足以服人,实力更不足以单独对抗秦军。 义军首领陈胜死后,谁都没有把握能够打败秦将章邯,此时贸然称王,只会成为下一个被集火剿灭的对象。 拥立楚王后,项梁实力确实实现了快速增长,并以楚怀王的名义联合了原六国贵族势力,项梁死后,楚怀王还能力挽狂澜,与诸侯约定“先人定关中者王之”,调集各方力量,最终兵分两路灭掉秦朝。 范增建议拥立楚怀王这条计策,如同一把双刃剑,既帮助项氏集团快速壮大,也为日后项氏集团的分裂和项羽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