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宿舍,男生勿入”的牌子还明晃晃挂在门口,23名黑人男留学生却拖着行李箱住进了重庆理工大学两江校区6栋宿舍楼。这魔幻现实的一幕,让无数网友隔着屏幕都替女生们捏了把汗——当规则成了摆设,当安全成了笑谈,这所高校的“临时安排”,究竟刺痛了谁的神经? 事情要从9月15日说起。当天,多名留学生拖着行李箱涌入6栋女生宿舍,底楼到4层被临时征用。女生们收到寝室长的紧急提醒:“关好房门,避开消防通道电梯”,可楼道里穿梭的陌生身影、电梯里偶遇的异国面孔,还是让不少人慌了神。更扎眼的是,宿舍楼入口那面“男生勿入”的警示牌,此刻成了最刺眼的讽刺。 校方的解释很快来了:“留学生从国外飞来,宿舍设备没到位,只能临时安置,今天就搬去16栋。”可这“临时”二字,实在经不起推敲——设备不到位是突发状况,但把男生塞进女生宿舍,难道就没有更体面的解决方案?租个酒店住一晚,或者调整男生宿舍空位,甚至让校领导腾办公室,哪样不比让女生提心吊胆更合理? 这件事最扎心的,是规则的“双标”。平日里,男生进女生宿舍要登记、要审批,连学生家长都被拦在门外;可到了留学生这儿,“临时”二字就能让规则让路。这种“特殊对待”,不是歧视留学生,而是对本土学生权益的漠视——当隐私被暴露在陌生目光下,当安全感被“楼层分隔”的物理措施消解,女生们的愤怒,是再正常不过的情绪。 更让人心寒的是,这场风波暴露的管理漏洞。招生时没备好宿舍,安排时没征求意见,出了事才手忙脚乱补救。高校的治理能力,不该体现在“事后道歉”的速度上,而该体现在“事前预防”的周全里。如果连学生的基本安全都保障不了,再高的学术排名、再多的国际合作,都不过是空中楼阁。 好在,舆论的压力让校方迅速行动。9月16日,留学生已开始搬离,这场闹剧暂时落幕。但留给我们的思考远未结束:在追求国际化的路上,高校是否该更谨慎地平衡“特殊”与“公平”?当留学生的需求与本土学生的权益冲突时,谁该是优先被考虑的一方? 教育的本质,是让人感到被尊重、被保护。无论是黑皮肤还是黄皮肤,无论是留学生还是本土生,在校园里都该享有同样的安全与尊严。这次的风波,不该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该成为高校管理反思的起点——毕竟,学生的信任,经不起太多“临时”的消耗。 如果你是这所学校的学生,你会怎么看待这次“临时安排”?评论区聊聊,你的声音,值得被听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