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柯克被刺杀身亡,然而在他的遗物却发现了他是这样评价中国的,怪不得美国近些年的发展越来越烂,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今年9月10日的一声枪响,不仅在犹他谷大学带走了查理·柯克的生命,也为他一手构建的“中国威胁论”画上了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句号。 这位保守派活动家毕生都在警告一个来自东方的“敌人”,但他最终却倒在了自己同胞的枪口之下。这起悲剧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他所煽动的外部仇恨,最终引爆了美国内部早已存在的火药桶。 在柯克的舆论世界里,体育从来都不是纯粹的。奥运会不是什么交流平台,而是一个政治角斗场,用来验证他那套“文明冲突”的剧本。 他毫不犹豫地将中国运动员贴上“骗子”和“西方死敌”的标签。当华裔运动员谷爱凌选择代表中国参赛时,他直接称其为“叛徒”,并呼吁禁止她入境美国。在他看来,个人选择在国家对抗的宏大叙事面前,一文不值。 事实,也只是他用来装点结论的工具。2021年东京奥运会,中国队豪取88枚奖牌,成绩斐然,他却选择视而不见,反而宣扬中国失败。国际奥委会的报告没发现什么大规模违规,但他嘴里的“作弊”指控从未停歇。 他最擅长的,就是议题捆绑。2022年北京冬奥会,就被他巧妙地和新冠疫情挂钩,称之为“奖励病毒传播者”,并以此为由呼吁外交抵制。一场公共卫生危机,就这样成了他攻击中国政治合法性的弹药。 柯克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将各种零散的负面信息,编织成一张覆盖所有领域的威胁大网,把具体的中美摩擦,升级为一场你死我活的生存之战。 他把美国自身的就业流失等经济问题,简单粗暴地归咎于中国的“不正当贸易”,鼓吹用关税解决一切。这种论调,完美地忽略了美国自己的政策失误和全球化的复杂现实。 同时,他反复渲染中国正在“渗透”美国的教育和媒体,制造出一种无孔不入的恐慌感。一个贸易伙伴,在他的描述里,成了一个随时准备颠覆美国生活方式的敌人。 他用“流行病珍珠港”这种极具煽动性的比喻,将一场全球大流行病重新定义为针对美国的阴谋攻击,为自己强硬的孤立主义立场找到了绝佳的借口。 柯克通过个人节目和X平台,在年轻保守派群体中建立了一个坚固的回音室,里面充斥着对华负面的“共识”。然而,这种单向度的信息轰炸,也必然激化对立阵营的极端情绪。 最终,一名持左翼观点的枪手泰勒·罗宾逊,将这种线上对立带到了现实世界。言论的暴力,越过了临界点,变成了真实的子弹。 那一天,警方从柯克的遗物中,发现了大量他生前撰写的反华评论。 这些文件,犹如一把尖锐的刻刀,在他的政治生涯里,刻下了最为辛辣讽刺的注脚,将那看似辉煌却暗藏荒诞的过往,清晰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他穷尽一生都在刻画外部的敌人形象,然而,命运弄人,他最终却成为了美国内部深刻分裂的牺牲品,在这无形的“战场”中倒下,令人唏嘘。 柯克的悲剧,在美国引发了关于政治暴力、言论边界和社会撕裂的深刻反思。他留下的遗产,不只是对中美关系的一声警钟,更是对一个国家内部,因仇恨言论而变得何其脆弱的危险提醒。 信息来源:北美观察丨查理·柯克之死:美国政治极化的标志性悲剧,2025-09-13 11:33·央视新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