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0年,警卫员探望詹才芳,詹才芳看到他口袋里别着派克笔,就向他讨要,警卫员起

1940年,警卫员探望詹才芳,詹才芳看到他口袋里别着派克笔,就向他讨要,警卫员起初不肯给,詹才芳解释:“我找了个对象,要送她的!”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这天来的警卫员名叫谭志耕,是詹才芳的老部下,詹才芳一眼就注意到他上衣口袋别着的那支笔,得知是谭志耕在战场上缴获的“派克”。 虽然只有笔尖是原装,笔身是后来配的,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简直是件宝贝。詹才芳越看越喜欢,犹豫了一会还是开了口,问谭志耕能不能把这笔送给他。 谭志耕一时没反应过来,心里还有点舍不得。詹才芳看出他的犹豫,不好意思地笑了,坦诚说:“我找了个对象,要送她的!”谭志耕一听是给未来嫂子的,立刻爽快地把笔递了过去。 这支笔,詹才芳是要送给一位叫杨静的姑娘。他们的相识,背后还有一段故事。1939年底,在河北阜平,詹才芳已经32岁,打仗是一把好手,但个人问题一直没解决。 一位热心的大姐看在眼里,给他介绍了当地妇救会主任杨静。杨静那时才20岁,听说对方是个经历过长征的老革命,下意识觉得可能是个“小老头”,起初并不愿意见面。 后来经不住劝说才答应见一见,没想到一见就改变了看法。詹才芳不仅不是“小老头”,反而身材高大,相貌英俊,一身军人特有的刚毅气质。杨静秀丽聪慧,詹才芳也是一见钟情。 两人都对彼此印象很好,但当时抗战形势紧张,两人工作地点不同,见面机会很少。他们便约定:一个月见一次面,写两封信。对他们两人来说,这个约定执行起来却有点特别。 杨静是知识分子,文化水平高,字迹秀美,文笔流畅。詹才芳则出身贫苦,识字不多,写信对他来说是件难事。 有一次,他收到杨静的来信后,怕自己字丑词穷让对方失望,就偷偷请了部队里一位“才女”帮忙代笔回信。 信写得很好,但杨静一看就发现了问题,这根本不是詹才芳的水平,她直接走了十几里路来找詹才芳“问罪”。 詹才芳老实承认了错误,杨静没有真的生气,而是认真地告诉他,天下什么都可以找人写,唯有情书不可请人代笔!因为那代表了真心和重视。 从那以后,詹才芳就坚持自己给杨静写信,杨静收到信后,会在回信里细心帮他修正错别字。詹才芳后来幽默地调侃,这是“既谈了恋爱,又学了文化,真是一举两得”。 到了1940年夏天,两人的感情越来越深,詹才芳想着该送件礼物给杨静。但那时候八路军将领和战士们一样清贫,他实在找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正发愁时,恰巧谭志耕带着那支派克笔来看他,詹才芳这才开口讨要。 詹才芳把笔送给杨静时,没有丝毫隐瞒,老实说明了笔的来历——是从警卫员那儿“讨”来的,只有笔尖是派克的。杨静丝毫没介意,她看重的不是笔的价值,而是詹才芳这份真诚的心意。 1940年8月24日,詹才芳和杨静举行了婚礼。战争年代的婚礼极其简朴,没有鲜花美酒,新房也是借的老乡家的房子。有战友送来两套崭新的军装作为贺礼,这已经是非常珍贵的礼物。 詹才芳却觉得自己的军装还能穿,坚持只收下送给杨静的那套。两人穿着军装拍了张合影,留下了最珍贵的纪念。 婚后仅仅三天,詹才芳就因任务匆匆离别。此后漫长的岁月里,两人常常因战争和工作分离,但始终坚持写信,感情在烽火中愈发坚韧。 1990年,詹才芳和杨静携手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金婚。彼时詹才芳将军已卧病在床,杨静在病榻前紧握着他的手,回忆起五十年前的点点滴滴,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那支作为信物的派克钢笔,那件救了詹才芳一命的皮大衣,都已成为他们爱情与革命的见证。 詹才芳将军向警卫员“讨”派克笔追姑娘的故事,背后是他们真挚、朴素的感情。在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一支凑合能用的钢笔就是最珍贵的礼物。 他们的爱情生于烽火,历经磨难,却持续了一生。这或许就是革命年代爱情最美的样子:简单,纯粹,却无比坚韧。 信息来源: 红安县纪委监委、红安县融媒体中心联合专栏“红廉故事大家讲”:《詹才芳:一代战将赤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