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都被逼到墙角了,还有什么可以让步的?针对中美第4轮马德里谈判,华盛顿邮报声称中国贸易谈判的新策略,是只谈判不让步。 这场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展开的对话,从2025年9月14日拉开帷幕,就笼罩在一种紧绷的气氛中。一年内第四次面对面交锋,双方似乎都带着最后的筹码,但谁也不愿先退一步。 谈判桌上,议题聚焦贸易战走向和TikTok的生死线,尤其是美方提出的“不卖就禁”期限,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剑,让中方代表团不得不硬着头皮应对。这种局面下,任何让步都可能被视为软弱,但坚持强硬又可能让僵局持续,谈判的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 会谈第一天,气氛就透着火药味。美方代表团在没提前打招呼的情况下,突然抛出新的贸易限制措施,这无疑给中方来了个下马威。中方代表李成钢,作为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在开场时就强调,双方必须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协商,不能单方面施压。 这种表态背后,是中方对TikTok问题的深切关切——这款应用在美国市场的命运,不仅关乎商业利益,更牵涉到国家尊严和技术主权。 谈判中,中方团队围绕TikTok的运营和数据安全展开深入交流,试图化解美方的“不卖就禁”威胁,但整个过程显得异常艰难,因为中方坚持核心利益不让步,只愿在技术细节上找突破口。这种策略,正如外界传言,更像是一种“只谈判不让步”的姿态,让美方代表贝森特和格里尔也感到棘手。 随着谈判进入第二天,双方在技术层面终于露出了一丝曙光。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会前向媒体透露,中美在协议的技术细节和全面条款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进展”,这番话似乎在缓和紧张局势。 中方代表李成钢也呼应说,过去两天的交流坦诚而深入,双方积极落实元首共识,努力在平等协商中寻找共同点。然而,这种进展并非一帆风顺。 会谈中,美方代表团不断施压,要求中方在贸易逆差和市场准入上做出更多妥协,但中方始终坚守底线,强调任何协议都不能损害国家发展权益。 这种拉锯战让谈判室里的空气几乎凝固,双方代表时而激烈辩论,时而低头沉思,每一个词句都承载着巨大的压力。伏笔悄然埋下:如果技术细节的进展无法转化为实质协议,这场谈判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谈判的深层矛盾,源于中美贸易战的长期积累。美方代表团由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领衔,他们带着国内政治的压力而来,试图通过强硬手段逼中方就范。而中方团队则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王某某等人组成,他们更关注数据主权和公平贸易,不愿在核心议题上退让。 这种结构性分歧,让马德里的对话像一场高风险的博弈。会谈中,双方还触及了贸易战的整体走向,包括关税壁垒和产业政策,但进展缓慢。 中方坚持认为,贸易战没有赢家,必须通过对话解决,而美方则视谈判为展示实力的舞台。这种对立让谈判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仿佛每一步都可能触发新的冲突。 到了9月15日,会谈进入尾声,但结果依然悬而未决。新华社发布的消息显示,双方在马德里的磋商进入第二天,气氛虽有所缓和,但关键问题仍未解决。 李成钢在新闻发布会上重申,中方始终秉持开放态度,但不会在原则问题上妥协。这种立场,与外界猜测的“只谈判不让步”策略不谋而合,让华盛顿邮报的声称显得并非空穴来风。 然而,谈判的结局并非注定——如果双方能抓住技术细节的进展,或许能避免贸易战升级。伏笔再次浮现:这次会谈的成果,将直接影响全球经济的稳定,任何闪失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现在,轮到我们思考了。这场马德里谈判,是中美关系的缩影,也是全球化时代的考验。你认为,在这种“逼到墙角”的境地,双方还能找到让步的空间吗?还是说,“只谈判不让步”的策略会主导未来?欢迎分享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探讨这场博弈的走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