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终身不伐蜀:不是怂,是真的没时间了! 五丈原的秋风卷着旌旗猎猎作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终身不伐蜀:不是怂,是真的没时间了! 五丈原的秋风卷着旌旗猎猎作响时,诸葛亮攥着最后一口气,望着营外司马懿的营寨,或许说了句没传下来的话:“仲达,你且看……” 这一眼,成了三国最吊诡的留白——诸葛亮刚闭眼,手握十万大军的司马懿突然按兵不动。此后二十多年,哪怕蜀汉换了姜维当统帅,哪怕曹魏换了三任皇帝,司马懿至死没再提“伐蜀”二字。 一、权力场上的“保命符”:蜀汉是他的“免死金牌” 要懂司马懿的选择,得先看他脚下的“权力冰面”——薄得很,稍有不慎就摔得粉身碎骨。 当年曹操临终前,拉着曹丕的手直打颤:“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晋书·宣帝纪》)这句遗言像根刺,扎在曹家子孙心里。诸葛亮活着时,司马懿在前线跟他对峙,曹叡还觉得这是“抗蜀盾牌”;可等诸葛亮一死,司马懿立刻从“功臣”变成“威胁”。 史书记载,诸葛亮刚咽气,司马懿就打算趁乱追击,结果圣旨直接到了:“卿宜持重,勿复进兵。”(《资治通鉴》)翻译过来就是:你别往前凑,赶紧回洛阳! 后来曹叡托孤,曹爽那帮人更绝——直接把司马懿晾在一边。十年间,司马懿连朝会都很少参加,转头看人家曹爽带兵伐蜀:244年,曹爽带十几万人打汉中,结果在兴势山被蜀将王平揍得丢盔弃甲。这时候司马懿要真敢提伐蜀,曹爽第一个跳脚:“你抢我功劳?” 直到249年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干翻曹爽,这时候他都71岁了。您以为他能松口气?恰恰相反——刚杀完人,得清算旧部、安插亲信、安抚世家,哪有精力搞远征? 二、蜀汉的“硬骨头”:姜维比你想的能扛事 司马懿不伐蜀,也得服蜀汉的韧性。 诸葛亮死后,蜀汉没乱。他提前安排了蒋琬、费祎接班,还把军事大权交给了姜维。更绝的是,他临终前特意叮嘱:“魏延必反,速断后路!”这才没让魏延的叛乱闹大。 姜维这孩子是真能打。诸葛亮北伐带了他九年,教他排兵布阵、治军练兵。后来蒋琬主政,让他统领前锋;费祎遇刺,他直接接过军权,带着几万人在陇西跟曹魏死磕。司马懿当年跟诸葛亮对峙都头疼,现在换成姜维,他能保证稳赢? 东吴也没闲着。诸葛亮一死,孙权立马派军队到巴丘驻防——您别误会,不是帮忙,是怕曹魏趁机吞了蜀汉,自己成下一个目标。所以蜀汉虽然弱,但有吴国在东边牵制,司马懿要是敢打,就得同时面对两个敌人。 三、终极算计:养寇自重,才是顶级权谋 要说核心原因,还得看司马懿的终极目标——不是当曹魏的忠臣,是要换天。 他太明白一个道理:敌国在,自己才有用。 当年曹操杀吕布,因为吕布是“可用不可信”的猛将;司马懿要是灭了蜀汉,就成了“功盖天下”的权臣。曹叡在时还能压一压,等小皇帝继位,第一个要收拾的就是他。 夏侯霸投奔蜀汉时,跟刘禅说过句大实话:“司马公方营立家门,未遑外事。”(《三国志·夏侯渊传》注引《魏略》)翻译过来就是:司马家正忙着巩固自家势力,哪有空管外面的事? 司马懿把这套玩明白了:蜀汉在一天,他就是曹魏的“抗蜀柱石”;蜀汉亡了,他就是“功高不赏”的隐患。所以他宁可被骂“胆小”,也要保住自己的政治资本。 真正的强者,都懂“有所不为” 司马懿死后二十年,他的孙子司马炎代魏建晋,最终灭了蜀汉。这时候再看当年的“不伐”,倒像场精心设计的“慢棋”——他没在自己手里完成统一,却给子孙攒够了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