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出山时,水镜先生仰天狂笑说了10个字,暗示孔明的最后结局?诸葛亮出山二十七年,最后为什么还是功败垂成?因为蜀汉内部存在一个巨大的矛盾,诸葛亮自己也被卷入其中。水镜先生说了什么话,竟能暗示他的结局? 诸葛亮自从和刘备出山之后,几乎就一直充当着整个集团“大管家”的角色。在刘备伐吴浪光了所有的家底之后,诸葛亮更是赶在刘备咽气之前接手了蜀汉这个烂摊子。 按道理来说,诸葛亮的个人能力其实并不算差,为什么他最终没能让蜀汉集团实现刘备本人的理想呢? 这主要是因为蜀汉集团内部存在着一个几乎无法解决的矛盾,在刘备建立蜀汉之后,大臣与大臣之间表面上的确是一团和气,但大家背地里却又对彼此阴阳怪气。 这些大臣主要分为三派,自从蜀汉集团建立以来,刘备和诸葛亮一直都在平衡这几派人马之间的利益关系。 而受到电视剧的影响,很多人以为刘备在临终托孤的时候,只是把诸葛亮一个人叫到了身边,实际上当初和诸葛亮一起接受刘备托孤的人就是李严。 后来诸葛亮主张北伐,他和李严之间的矛盾也在这个过程当中被激化。 虽然后来诸葛亮占据了上风,并且直接通过一本奏章把李严贬为了庶民。但是李严留下的东州派势力依然还存在于蜀汉的朝堂之上,在李严被扳倒之后,李严留下的那些人也不可能全心全意的配合诸葛亮。 虽然诸葛亮靠着对刘禅的影响可以对许多重大的事情进行决策,但诸葛亮不是“老大”,他这个“相父”再像父亲也不可能真的代替刘禅来行使皇权。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阿斗对于诸葛亮还是十分信任的,而这也为诸葛亮做出成绩提供了良好的后盾。 所以,在诸葛亮北伐的过程当中,朝堂斗争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再加上蜀汉的实力本就弱于曹魏,面对这样的局面,诸葛亮能够一路把战车开到长安附近,这实际上已经是相当不容易的了。 更重要的是,在诸葛亮去世之后,他留下的姜维根本无法有效地震慑住蜀汉内部的各派政治势力。 所以,姜维在继承诸葛亮的遗志之后,甚至根本无法做出可以媲美诸葛亮北伐的成绩。这不是因为他的能力不行,实在是因为他一个降将在蜀汉这边没有根基。 如果不是靠着刘禅这个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姜维能保住兵权都很好了。 诸葛亮死后,蜀汉集团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了,这个时候,蜀汉内部的政治斗争越是激烈,蜀汉集团瓦解的就越快。 所以,从政治斗争的角度来看,诸葛亮的确是尽力了。 而水镜先生司马徽的一句“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也暗示了他的结局。 虽然这句话是小说中的,但也还是概括了他的一生,诸葛亮有幸碰到了好的主君,但可惜的是在当时来说,刘备的力量弱小,所以还是没有成就一番伟业。 诸葛亮为了蜀汉鞠躬尽瘁,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也难怪后人都会记得他、敬佩他。 参考资料: 《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