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终于弄明白了!九三阅兵之所以来的是洪秀柱,而不是马英九,原来是有原因的,说白了,他们同样都是前国民党主席,但是两个人的处事风格却大相径庭。 洪秀柱在台湾政坛有个外号叫“小辣椒”,不是因为她爱吵架,而是她说话从来不绕弯子,直来直去,像辣椒一样“辣”得人心里发颤。 2015年她代表国民党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结果党内保守派怕她太“激进”,硬是把她换了下来。可这姑娘没怂,反而更坚定了:在民族大义面前,就得说真话,不能当“墙头草”。 这次九三阅兵,民进党当局早就放话威胁她,可洪秀柱压根没当回事,直接买了机票就来了。 她的理由特别实在,九三阅兵纪念的是抗战胜利,这意义多单纯、多庄严啊!但凡有点良心、懂感恩的人,都不会忘了当年打日本鬼子时,台湾人跟着一起流血流汗的历史。 她这“硬气”,还体现在对“台独”的零容忍上。民进党当局说要“调查”她,她直接怼回去:“中华民国和台湾老百姓在抗战里死了那么多人,我参加阅兵是为了缅怀先烈。 你们要是阻止台湾人记住这段历史,那才是真正的忘本!”这话说得又狠又准,直接戳中了民进党“去中国化”的软肋。 更厉害的是,她还带着国民党抗战老兵一起观礼,用行动告诉全世界:台湾人的抗战史,不是你们民进党想改就能改的! 马英九的做事风格,和洪秀柱完全是两码事。他当台湾地区领导人的时候,推动两岸“三通”,签了ECFA,让两岸关系缓和了不少。 卸任后,他又带着台湾年轻人去大陆,走抗战遗址、拜孙中山陵,想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进交流。可这次九三阅兵,他却没来。 原因其实不难猜:现在民进党当局对“跨海交流”管得特别严,动不动就扣“卖台”“亲中”的帽子。 赖清德现在民调低,正需要炒作“大陆威胁”来转移老百姓的注意力,洪秀柱来阅兵,在他眼里就是“现成的把柄”。 马英九作为前领导人,要是执意来,可能会被民进党“依法调查”,甚至被舆论骂得狗血淋头,连他在岛内的政治安全都可能受影响。 更现实的是,马英九一直主张“和平民主统一”,但有个前提——要求大陆“永不武力”且“尊重台湾2300万人意愿”。 可大陆早就明确说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国际共识,统一是必然趋势,不存在‘台湾人意愿’决定的问题。” 这种“维持现状”的模糊立场,在现在两岸关系这么紧张的时候,已经很难被认可了。 洪秀柱来阅兵,就像往冰面上扔了一块石头,激起的不是小水花,而是民进党当局的恐慌。她站在观礼台上,不只是一个政治人物,更像一个带着历史记忆的“见证者”。 她要告诉全世界:台湾人在抗战里死了那么多人,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流了那么多血,这段历史不是你们说改就能改的!她的“在场”,本身就是对“去中国化”最有力的反击。 而马英九没来,其实也暴露了岛内政治的现实困境。现在民进党管得这么严,大多数政治人物都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回避争议就回避。 这种“不反对交流,但绝对不搞显眼的政治活动”的模式,在以前两岸关系缓和的时候可能还有点用,但现在政治气氛这么紧张,就显得有点“缩手缩脚”了。 马英九的谨慎,不是错,但当历史需要有人站出来的时候,“缩”可能就变成了“退”。 洪秀柱的“硬气”,是历史记忆的守护者,她用行动告诉大家:有些原则,不能妥协;有些历史,不能忘记。 马英九的“谨慎”,是现实政治的权衡者,他在高压下找平衡,想用温和的方式推进交流。 但不管怎么说,方向不能偏——民族的记忆和归属,才是两岸最清晰的“路线图”。 洪秀柱的“在场”,让我们看到有人愿意为历史作证;马英九的“缺席”,也提醒我们,在高压下走出僵局有多难。 未来,两岸要是想破冰,既需要洪秀柱这样直接“硬刚”的身影,也不会缺少马英九这样慢慢“绕弯”推进的角色。毕竟,路要一步一步走,但方向,必须始终朝着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