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游客被旅行社外包给“卖了”,其中责任又该谁来承担呢? 话说河南郑州,一游客签下携程13500元的云南高端游合同时,期待的是精心规划的旅程,等来的却是“被转卖”的错愕—— “我报的是携程,怎么成了别家的团?”这声质问,撕开了旅游行业“层层外包”乱象的口子,更抛出一个核心问题:游客的权益,在产业链的转手间,究竟该由谁来守护? 旅游行业的外包模式本无可厚非。大型平台承接客源后,将地接服务交由当地旅行社执行,本是提升效率的行业惯例。 但问题在于,“合理分工”异化成了“甩锅式转手”:平台收了高价,却把服务责任层层转嫁,中间环节越多,信息差越大,游客的体验就越难保障。 就像这位游客,合同上写着平台名称,实际服务却由第三方提供,行程缩水、服务降级便成了大概率事件。 更让人寒心的是平台的处理态度。面对游客的合理质疑,“赔1000元,不同意就起诉”的回应,透着一股傲慢与敷衍。这不仅是对单个游客权益的漠视,更是对行业规则的无视。 游客选择大平台,图的就是“靠谱”二字,若平台只想着“赚快钱”,把“外包”当成规避责任的挡箭牌,最终只会透支自身的信誉,砸了整个行业的招牌。 如今,相关部门已介入调查,这无疑给游客带来了希望。但要根治旅游外包的乱象,不能只靠“事后补救”。 一方面,平台必须扛起主体责任,对外包合作方严格筛选、全程监管,明确服务标准和责任划分,让“外包”不变成“甩责”;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需完善相关法规,加大对“层层转包”“虚假宣传”等行为的处罚力度,让违法违规成本远高于收益。 只有平台守规矩、监管有力度,才能让游客的每一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让“高端游”名副其实,而非沦为“二手团”的笑话。 旅游的本质是“诗与远方”,而非“套路与敷衍”。 别让层层外包,隔断了游客对美好旅程的期待,更别让不负责任的态度,凉了整个旅游市场的人心。 分享今日趣事旅游 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