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老师上新华网了!河南一位高中老师晚上外出时,突然看到两名穿着校服的女学生在和几名黄毛混在一起, 灯光晃得人眼花,街口那边奶茶香气跟烟味混作一团,两个女生靠在店门口笑着说话,旁边几个男生叼着烟,不时凑过头去低声耳语,胳膊上刺着图腾,头发漂得发亮,路人瞄一眼就移开视线。九点多钟,天还没完全黑透,街上算热闹,但那一角分外扎眼,像是人群里的一小团火星子,飘忽又刺眼。 一个穿短袖的中年男人从马路对面过来,脚步本来匆匆,但擦肩那一瞬间突然顿住了,眼神直勾勾落到那两个校服女生脸上,眉头一点点拧起来。他没说话,掏了下裤兜,从里面拽出个红袖章,颜色褪了些,但边角还清晰写着“校园巡查”四个字。他低头一抖,把袖章套上手臂,动作一点不含糊,就跟换了个人似的。 那帮男生反应极快,像嗅到了什么不对劲的味儿,一下散了,跑得干脆,连招呼都没打。剩下那俩女生愣在原地,手指夹着的烟还在冒着细烟,站也不是走也不是,脸上先是迷茫,接着涌上一点慌。 老师走近几步,没吼,声音不大,但像压住了火,“你们哪个班的?班主任电话给我,我现在就打。”语气是冷的,但语调底下藏着一股急迫感,像是捞人一样,怕一迟就晚了。边上有巡逻的警察靠了过来,站在五米外没插话,只盯着那边,眼睛都不带眨的。 他其实可以绕开走了,也没人会说什么,但他就是绕不过去,那红袖章一戴上,像是绑了个职责在胳膊上,不看完不走的那种。那一刻,像个战场,没硝烟却不容退。 很多网友看到视频后留言,说这老师救回的可能不止是一晚的烟和几个坏朋友,更可能是一个岔出去的人生轨迹。有人说自己以前就是这么混过来的,一旦被认可了那种“你不一样”的话术,就容易把自我扔给别人去塑造。你混过夜场你就知道,那些所谓“哥哥”一句夸你狠、一句“你是我们圈里最清醒的”,分分钟让人上头。 但你往后看,那些曾经“罩着你”的人都去哪儿了?有的搬砖有的判刑,还有的早在酒精和药物中失了控。而你一旦有了前科,升学工作处处碰壁,没人问你是误会还是年少轻狂,就一句“不予录用”,盖章就走。 教育的力气其实很小,它不是墙,是一根绳,你要愿意回头,那头才拉得住你。而大多数人连这根绳都没了,全靠自己跌撞。 家里呢,问题也不简单。功课一堆没人帮你分担,想撒个娇都怕被说“矫情”。孩子不是不想好好读书,而是觉得读书这事没人站在自己那边。一边是试卷,一边是“妹妹你真有范”,哪个更动听,还真不好说。 这事儿,不能只归功于老师,家长得多听点孩子心里的声音,别只盯着成绩单不撒手。学校也得醒醒,别一天光围着分数转,人不是分数堆的机器,憋久了就会炸。 说到底,那俩女生能不能被这事敲醒,不光看这一晚,还得看之后有没有人持续在她们身边站着,提醒她们怎么走不容易掉坑。 你怎么看待老师这种“管闲事”的举动?你身边有没有这种能一把把你拽回来的人?欢迎说说你遇到过的“关键一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