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古时候,有一位道士在山中修炼,整日与群鸟共舞,通过长期观察总结,竟然学会了识别鸟

古时候,有一位道士在山中修炼,整日与群鸟共舞,通过长期观察总结,竟然学会了识别鸟语。 北宋熙宁年间,豫西伏牛山深处,一位法号明德的云游道士,竟然能辨别百鸟之音、通晓禽言兽语? 其实,这明德道人并非生来便有异能。 他年轻时便看破红尘,遁入这伏牛山深处结庐而居,一心向道。 在山中这么多年,除了打坐诵经,便是观云听风。 陪伴他最久的,便是山林间的万千鸟雀。 寒来暑往,他日复一日地观察它们飞翔的姿态、鸣叫的节奏、求偶的欢愉、遇险的惊惶。 起初只是消遣,渐渐竟能从那高低起伏、长短不一的鸣叫声中,隐约感知到鸟雀传递的简单信息。 何处有清泉,何处藏毒蛇,何时暴雨将至。 经年累月的专注与体悟,最终让他掌握了辨识多种鸟语的本领。 这并非神授仙传,而是源于对自然万物至诚的倾听与理解。 一日,明德道人下山化缘,行至山脚一村庄。 天干口燥,他准备讨水喝的时候,忽然听到这家农户院中老槐树上,两只杜鹃鸟发出急促而尖锐的鸣叫。 旁人听来不过是寻常鸟噪,明德道人却心头一凛。 因为,他听到了“大火难救,可怕!大火难救,可怕!”的警示。 道人慈悲为怀,立刻将所闻告知农家主人,恳请他们夜间务必小心火烛,最好暂时离家避祸。 农人一家面面相觑,甚至觉得这道士是在装神弄鬼,直接把他赶了出去。 明德道人无奈叹息,只得离去。 那夜,那户人家果然灶火失控,火借风势,不仅自家房屋化为灰烬,更殃及邻里数家。 待到火灭,惊魂未定的农人想起白日道人的警告,追悔莫及。 此事迅速传开,乡民皆惊,视明德道人为能预知吉凶的“活神仙”。 消息不胫而走,传到了时任该县县令耳中。 这位县令正苦于治下多有不顺,闻听有此奇人,顿生兴趣。 他甚至想到把他招揽到麾下,可以帮助自己逢凶化吉,稳固官位。 于是,县令遣人将明德道人恭敬请入县衙,奉为上宾。 起初,县令确也虚心,每逢疑难不决之事,便请道人“聆听天机”。 道人深知鸟兽之言多为眼前所见所感,并非真能预卜未来,但感念县令礼遇,也愿将所闻如实相告。 在衙署后园常有鸭群游弋,一日,县令与明德道人在园中散步,鸭群嘎嘎乱叫。 县令好奇问道人鸭语何意? 道人倾听片刻,尴尬的直言相告道:“鸭群聒噪,似在议论大人内宅不宁,言道‘罢了!罢了!偏向她!偏向她!’” 县令闻言,脸色微变。 因为,最近他的妻妾正为琐事争执不休,吵闹声连后院都能听闻,县令不胜其烦才躲到园中,不想竟被鸭群“说破”。 自此,县令对明德道人的鸟语之能更深信不疑。 然而,这位县令并非清廉自守之人。 他贪墨成性,常借各种名目克扣朝廷下拨的赈济钱粮、河工银两,甚至强占民田,中饱私囊。 衙署上下,怨声载道。 一日,县令处理完一笔来路不正的款项,心中正自得意,又与明德道人行至园中。 恰逢鸭群再次经过,县令心血来潮,又问鸭语。 道人细听后,沉默片刻方道:“今日鸭鸣,与前不同。它们似在替大人计算一笔账目。” 县令追问何账? 道人如实回答:“鸭声嘈杂,反复提及‘蜡烛一百八,银朱一千八’。” 县令一听,这正是他前日刚贪墨入账的两笔款项数目,分毫不差! 他顿时面红耳赤,认定道人是在借鸟语讥讽自己,虽表面强作镇定,心中已生嫌隙。 第二年,朝廷派员巡查地方吏治的风声渐紧。 县令因劣迹斑斑,心中惶恐不安。 一日,县令在衙署宴请几位乡绅,席间推杯换盏。 忽然,窗外传来杜鹃鸟“不如归去”的啼鸣。 座中一位乡绅酒意微醺,半开玩笑地问明德道人:“道长,这杜鹃啼叫,又是何意啊?” 道人望向窗外,又瞥了一眼县令:“杜鹃悲鸣,其意甚明,乃‘丢官而去’之兆。”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县令勃然大怒,认为道人此言是诅咒,是故意在众人面前折辱于他。 他当众厉声呵斥道人“你简直就是妖言惑众,”还命衙役即刻将他逐出县衙,永不许再入。 明德道人本就不愿久留这污浊之地,见县令如此反应,正好离开。 果然,不出两月,朝廷派下的巡按御史查明县令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诸多罪状,一纸奏章直达皇上御桌。 圣旨下达,县令被革职查办,锒铛入狱,家产抄没。 昔日威风八面的县太爷,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消息传到山中,明德道人只是默然。 他深知鸟兽之语,不过是它们对周遭环境变化的敏感反应。 与其说是预言,不如说是对不安定气息的本能感知。 县令的倒台,实乃其咎由自取。 明德道人晚年依旧独居深山,与鸟兽为伴。 天地自有其声,人心当存敬畏,莫待祸至临头,方悔不当初! 主要信源:(文献——《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