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义乌网友曝光一则视频:一老人在一小饭店领取免费饭菜时强行插队,店老板递过饭盒后对该老人说:“不要再来了,要遵守规则。”该老人拿着饭盒出门后直接把饭菜扔了,还发了一通脾气。 据该网友称这家店老板长期给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免费餐食。吃免费的饭,还要特权还要脸面?不就排个队?而且看排队的人也没几个人。 —— 视频就十秒,热度却一路蹿到同城榜一。我刷到的时候,正嗦外卖,差点把筷子捏断:白给的饭,插个队还发飙?再一看评论区,火力全开—— “坏人变老了!” “免费午餐不是免责金牌!” “老板硬气,别让一颗老鼠屎坏一锅粥!” 我往下划,有人晒出店铺门脸:十几平方,贴着红底黄字“爱心餐”,旁边画个大笑脸。老板姓李,安徽人,自己来义乌打工十年,攒下这点小家当。去年疫情最凶那阵,他看着隔壁工地小年轻吃泡面吃到吐,心一横:每天多做二十份,免费。成本不高,一份米饭一荤两素,拢共七块,卖十份他赚三份,赔得起。一来二去,口碑炸开,有人专程打车来“打卡”,悄悄多付一百块,“就当请陌生人吃饭”。李老板把收款码贴在墙上,到账语音此起彼伏:“微信到账——三十元!”“支付宝到账——五十元!”他咧嘴笑,像守着一口暖锅,咕嘟咕嘟冒热气。 可暖锅里也掉灰。插队那位老爷子,附近居民说见过:退休金不少,打牌一输就是几十,偏爱吃“不要钱的”。第一次来,李老板客气:“叔,您排个队。”老爷子眼一瞪:“我年纪大,你让我站太阳底下?”第二次,他干脆从后门溜进来,伸手就要拿。李老板没发火,只把饭盒往回一收:“别人都在等。”第三天,有了视频里那一幕——插队、扔饭、发脾气,一气呵成。饭盒啪一声砸地上,米粒滚得老远,像被辜负的好心,被人踩来踩去。 我看完心里窝火,倒不是因为一份饭,是那种“我弱我有理”的理直气壮。年纪大不是通行证,穷也不是免死金牌,免费更不等于免责。排队难吗?难的是把“别人也在等”这句话听进去。想起我小学发免费牛奶,总有个别同学往前挤,老师一句话:“挤在最前面的,最后发。”瞬间安静。规则就是规则,跟价格无关,跟年龄无关,跟爱心更无关。爱心是情分,不是本分;一旦把情分当本分,情分就会变味,甚至发臭。 更扎心的是,老爷子把饭扔地上那瞬间,后面排队的人啥表情?视频里没拍到,但我想象得出——尴尬、心疼、愤怒,还有人下意识后退半步,怕溅一身油。李老板没追出去骂,只弯腰把饭盒捡起来,顺手拿笤帚扫了地,背影瘦瘦的,像根被风吹弯的竹竿。第二天,他照样开锅炒菜,免费餐继续,只是多了块小黑板: “爱心餐需排队,每人一份,谢绝代领。” 字迹歪歪扭扭,像小学生写的,却硬邦邦。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嘀咕:“做善事还立规矩,寒碜不寒碜?”李老板一句话怼回去:“规矩立不住,爱心就被糟蹋,那才叫寒碜。” 我琢磨,这事儿和“老人变坏”没必然关系,本质是占便宜心理在作祟。年轻时插队没人管,老了继续插,一路绿灯,于是绿灯变特权,特权变习惯。一旦有人踩刹车,他就觉得“你针对我”。说白了,不是老人变坏了,是坏人变老了。可咱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大多数老人还是自觉的。我外公八十,坐公交有人让座,他先拱手:“谢谢,我两站就下,您坐。”让座的小姑娘反而不好意思。你看,教养跟年龄没关,跟自我认知有关——知道自己不占理,就别硬拗。 再说李老板。视频爆火后,他直播间瞬间涌进三万人,打赏刷得飞起。他赶紧下播,发了个公告: “不收礼,不卖货,我就想安静做顿饭。” 有人笑他傻,流量时代,不割韭菜割啥?他摇头:“我要真靠这个赚钱,那老爷子就赢了——他把我拉低到他的赛道,再用丰富经验打败我。”一句话,把我逗乐,也把我震醒:守住底线,才是对恶心人最好的反击。第二天,他门口排起长队,有人自带小马扎,有人帮忙维持秩序,还有个小学生当起“志愿者”:“叔叔阿姨,请排成一行,不插队也有饭吃。”视频再上网,弹幕清一色“舒服了”。 我想到自己。公司楼下常有免费早餐,牛奶+面包,限量三百份。起初我也冲,后来看到志愿者被挤到角落,面包掉地上踩成渣,我默默退出队伍。不是不饿,是怕成为自己讨厌的样子。爱心这口锅,添柴的人越多,火越旺,但要是总有人往里扔垃圾,锅就会裂。别让好人寒心,别让规则蒙尘,更别让“免费”变成“免责”。毕竟,社会风气就像奶茶里的珍珠,一旦嚼到一颗坏的,整杯口感全毁。 故事还有个尾巴。据说老爷子后来托人带话,想再领饭,前提是不排队。李老板回了四个字: “先排自己。” 言外之意:把心里那条队排排齐,再来领盒饭。我听完整个人舒爽,像大热天灌了一口冰可乐。是的,爱心永远敞开大门,但尊严和规矩,也得挺直腰杆站在门口。谁要是把“免费”当“免责”,那就请他先买单——单上是自己的脸面。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