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一名外国游客在上海机场扔垃圾,被一小伙子教育:“不要在中国扔垃圾,你会在日本扔吗

一名外国游客在上海机场扔垃圾,被一小伙子教育:“不要在中国扔垃圾,你会在日本扔吗?你是哪里人?如果不捡起来的话我就发到Instagram 上,快去捡起来,你知道错了吗?”游客回应“是的”,这名游客说着日语可能是日本人,网友纷纷指责他到处扔垃圾的行为,希望学香港一样对没有素质的游客进行罚款,你们怎么看呢? 话说回来,这位在机场仗义执言的小伙子可不简单。他叫陈默,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去年刚从日本早稻田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在东京留学期间,他亲眼见过日本街头一尘不染的市容,也领教过便利店店员对垃圾分类近乎苛刻的要求——喝剩的奶茶必须倒干净、杯盖和杯身分开投放,否则会被店员当面提醒。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对公共卫生有着近乎偏执的敏感。 陈默回国后加入了上海“绿色账户”志愿者团队,每周都会去社区教居民垃圾分类。他记得第一次在陆家嘴地铁站看到有人把奶茶杯随手扔进垃圾桶时,浑身的血都涌到了头顶。“那时候我刚回来三个月,满脑子都是日本的环保标准,看见这种场景简直想冲上去理论。”但他很快发现,上海人对环保的认知正在飞速变化。从2019年实施“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条例后,他亲眼见证了小区里从“拎着垃圾袋乱跑”到“排队等收垃圾”的转变,甚至连楼下早餐摊的阿姨都能熟练区分干湿垃圾。 这次在机场的爆发,其实是积压已久的情绪释放。陈默告诉朋友,他上周刚在虹桥机场看到一个外国游客把用过的口罩扔进可回收垃圾箱,当时他就上前纠正,结果对方耸耸肩说:“反正有人打扫。”这种傲慢的态度让他想起在日本时,哪怕是游客也会自觉把垃圾带回酒店处理。“你说日本人素质高?那是因为他们从小被教育‘垃圾是主人’,而我们正在补这一课。”他在朋友圈写道。 网友们呼吁学香港罚款,陈默却有不同看法。他记得去年在香港旅游时,因为在港铁站内停留超过150分钟被罚了66港元,这种“铁腕管理”确实立竿见影。但上海的做法更注重“软硬兼施”——既有200元的个人罚款上限,也有社区组织的垃圾分类亲子活动。他曾带日本教授参观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当看到全球最大的湿垃圾处理厂把厨余变成沼气发电时,那位严苛的学者罕见地竖起了大拇指:“中国用十年走完了日本三十年的路。” 不过,陈默也承认,罚款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他在日本时发现,虽然家庭每年要花5000日元购买专用垃圾袋,但非法丢弃率反而上升到12%,这说明单纯依靠处罚无法根治问题。“就像我在机场说的那句‘你会在日本扔吗’,其实是想提醒他:素质不是天生的,是制度和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他最近正在筹备一个中日环保交流项目,计划带上海的中学生去大阪参观零废弃社区,“只有让年轻人看到差距,才能真正激发改变的动力。” 这件事在社交媒体发酵后,有网友翻出陈默去年在静安寺劝阻游客践踏草坪的视频。画面里的他同样言辞激烈,但最后却从包里掏出自己手绘的“文明游览小贴士”送给对方。这种“硬核说理+柔性引导”的风格,或许正是新一代中国青年对待公共文明的态度——我们不再盲目崇洋,也不妄自菲薄,而是用行动证明:在环保这场全球考试中,中国正在交出一份独特的答卷。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