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三张图看懂隋唐的关中本位政策

北周末年,幼主坐朝,宰相杨坚以外戚身份秉持国政,颇有司马昭之心。宇文泰的外甥是驻兵河北的大将尉迟迥,眼见舅父打下来的江山就要易手,遂于580年在邺城起兵,河北各州纷纷响应,聚众十余万。杨坚派兵讨伐,用时两个多月才将其平定。事后,为防止河北地区再出变乱,杨坚下令彻底毁弃邺城,这座自汉末三国以来一直雄踞河北的重镇就此湮没。589年,杨坚灭陈,依邺城旧事,六朝都城建康也被毁弃。关中的长安成为了帝国唯一的中心,以关中为本,控驭全国的政策也随之成型。 在政治方面,隋文帝至唐玄宗时期宰关中籍的宰相数量遥遥领先,占了三分之一。如果算上与隋唐皇室关系密切的河东裴氏、薛氏、柳氏、武氏、江南萧氏,这一比例将超过半数。值得注意的是,河北大族虽受到打压,却仍名列第二,足见其势力的强大。后来安禄山、史思明起兵,依靠河北地区的力量能与朝廷对抗八年,战后河北还能保持独立地位,也就不足为怪了。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常被视为隋炀帝为游乐而荼毒百姓的罪恶工程,但炀帝作为关陇集团的代表人物,他费这么大劲开凿运河并非只是玩乐这么简单。运河开通后,长安与洛阳地区就成了南北经济往来中转站,河北、江南的租赋可以畅通的运往关中,关中的兵马亦可迅速出击。 宇文泰创设的府兵制被隋唐所继承,府兵制内重外轻,掌管府兵的折冲府(隋朝称骠骑府)密布关中及周边,其他地区极少。唐代全国折冲府五百六十六(最多时六百三十四),其中关中二百七十三,陇右二十九,河东/一百四十一,三处合起来共四百四十三,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三强。 政治、经济与军事中心皆聚于关中,是关中本位政策的坚实基础。这其中军事力量最为重要,但到了唐玄宗时期,由于均田制瓦解,府兵制也随之崩溃。玄宗晚年又好求边功,北方边境长期布置重兵,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安禄山起兵后关中几无御敌之兵。朝廷对河北地区的长期打压也收到了恶果,河北郡县在叛乱初期顺风投敌,之后更是成为了叛军的稳固大后方。好在江南地区还算安宁,在江南钱粮的支持下,唐朝又延续了一百多年。 安史之乱的另一大后果是经济中心的东移。隋唐时期关中的生产力与经济活力都已不如关东,但关陇集团大力拓展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使长安成为了东西方经济交流的中心。但安史之乱使得吐蕃趁虚而入,截断了丝绸之路,长安的经济的地位一落千丈,再也没有恢复。隋唐之后,再无定都关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