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公元1041年二十岁的王安石科举考试排名第一,宋仁宗边看他的文章边点头,突然勃然

公元1041年二十岁的王安石科举考试排名第一,宋仁宗边看他的文章边点头,突然勃然大怒:“这样的人怎么能当状元?”[无辜笑] 北宋庆历元年二十岁的王安石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凭借出色的才华,他在初审中被考官排在第一位,王珪、韩绛、杨寘分列其后。 按照宋代制度最终排名需要皇帝亲自决定,宋仁宗拿起王安石的答卷,开始时连连点头,对这个年轻人的见解颇为赞赏。 然而读到文章最后皇帝忽然变了脸色,甚至怒斥道:“此人岂能做状元?”身边的侍从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大气也不敢出。 原来问题出在文末的一句“孺子其朋”,这句话出自《尚书》,是周公对年幼侄子周成王说的,意思是君主应该把大臣当朋友一样信任合作。 宋仁宗认为王安石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竟然用长辈教导晚辈的口吻来提醒皇帝,实在是太狂妄了,在皇权至上的年代科举不仅考学问,更考做人的分寸。 即使道理对但说话方式让皇帝不舒服,也会前功尽弃,于是宋仁宗转看第二名王珪的卷子,感觉不错,但得知他是在职官员。 按当时规定在职人员中了进士可以直接升官,不用从底层做起,皇帝更愿意把机会留给那些没有背景的普通读书人。第三名韩绛也是同样情况。 直到第四名杨寘才是真正的“平民考生”,宋仁宗当即决定,杨寘做状元王安石则掉到了第四名。 换了一般人遇到这种打击肯定会愤愤不平,但王安石的反应让很多人意外,他没有抱怨,反而写诗表达自己的想法。 他认为做官就是一份工作,能养家糊口、踏实做事就够了,这种务实的心态,也为他后来推行变法时面对各种阻力打下了基础。 王安石虽然痛失状元,但他的才华并没有被埋没,后来他官至宰相推行了轰动一时的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而当年的状元杨寘虽然也有不错的仕途,但论影响力和历史地位,反倒不如王安石,这或许印证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才华,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就失去光芒。 网友们议论纷纷: “要我说王安石真冤!明明文章最好,却因为领导心情丢了状元。可见职场自古如此...” “应届生福利实锤了!1041年就有应届生优先政策,宋朝人玩得挺明白啊!” “王安石的心态我直接点赞!第四名咋了?是金子总会发光,人家后来不照样成改革家了?” 如果你遇到王安石这种情况:能力第一却因“说话方式”被降级,你会选择据理力争还是像他一样淡然处之? 官方信源:中华书局《宋史·王安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