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俄罗斯那么大,却只剩一小块能住人,远看1700万平方公里,确实吓人。真打开地形图,西伯利亚冻土、远东高山把国土啃掉一大半。零下的土地盖不了房,种不了菜,连信号都断断续续。西部那片伏尔加平原,面积跟华南华北差不多,却塞下了全国七成人口。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俄罗斯,困在路上) 说白了,俄罗斯绝大部分土地都处于一种“冰箱”状态。全国超过四分之三的区域被永久冻土覆盖,冬季气温动辄降到零下三十摄氏度。西伯利亚的严寒,让大部分国土成了人类活动的禁区,根本不适合大规模居住、耕种或建设。 尽管地图上看起来无边无际,真正有价值的“有效国土”可能只有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大约五百万平方公里。这些宜居的地方,主要就是乌拉尔山脉以西的欧洲部分,那里才是俄罗斯民族的发源地,有着肥沃的平原和纵横的河流。 这直接导致了俄罗斯人口分布的极度不均。全国约八成的人口,都挤在这片不到总面积四分之一的欧洲土地上。而在乌拉尔山以东那片广阔的亚洲领土,人口密度甚至比北极熊还低,显得空旷又荒凉。 远东地区的资源倒是真的丰富,全球约三成的天然气和超过一成的石油都埋在这片冻土之下。可问题是开采成本高到吓人。在北极圈钻一口油井的钱,可能够在中东打上十口。 在冻土上修铁路,成本是温带地区的五倍,后期的维护更是个无底洞。气候变暖听起来不错,但对俄罗斯来说永久冻土一旦融化,雅库茨克等城市的地基就开始不稳,连铺设自来水管道都成了大麻烦。 国土如此辽阔,俄罗斯却始终为一个问题所困扰:出海口。北方的海岸线虽长,但常年冰封,经济价值大打折扣。南边又主要是内陆。这种地理上的封闭感,让历代沙皇都对不冻港有着近乎偏执的渴望。 回顾历史,历代沙皇不断向西、向南、向东寻找出海口,圣彼得堡是从瑞典手里抢来的,克里米亚是从奥斯曼土耳其的藩属国那里夺下的,连看似不错的海参崴,也是通过条约从清廷手中获得。 从几平方公里的莫斯科公国,到巅峰时期的两千多万平方公里,俄罗斯对土地的痴迷,已经刻进了骨子里。他们认为,广阔的领土是国家实力、战略纵深和外交灵活性的根本。 然而,守住并利用好这么大的家业,需要的是人,是改造自然的能力。俄罗斯的总人口只有约一亿四千五百万,还不到中国的十分之一,并且已经连续十年萎缩。劳动力短缺,让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开发成了一句空话,就算开出高薪,也没人愿意去天寒地冻的矿区。 相比之下,中国在改造自然方面展现了惊人的集体意志。从古老的都江堰,再到现代修建高原铁路和沙漠公路,都体现了一种“人定胜天”的精神。 俄罗斯则陷入了几个恶性循环,依赖能源出口的“资源诅咒”,让其他产业发展不起来;严寒气候和人口流失形成的“人口黑洞”,让基建投资难以为继;而西方的技术封锁,又带来了“制裁增压”,开发成本飙升,利润缩水。 国土的真正价值,不是由面积决定的,而是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用双手和智慧来定义的。如果无法突破人口、技术等瓶颈,那这片广袤的冻土恐怕永远只是一座冰山上的巨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