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坐牢16年,2016年9月27日出狱后,发现自己在北京的房子,价值已经高达上亿
牟其中这个人,一辈子都在玩一种叫“明天”的游戏。他总想用一个宏大到令人咋舌的故事,去撬动一个他当下根本不拥有的未来。
时光推回 2016 年,一位 76 岁的老者踏出了监狱的大门。他的发丝早已被岁月染成霜白,可步履间不见丝毫迟滞,口中反复呢喃着的,始终是那句 “还有要做的事”。
这事有多大?两千亿的盘子。听起来,还是那个熟悉的配方,还是那个敢想敢干的牟其中。
他的人生就是一场豪赌,赌注是别人的信任和自己的口才。1982 年的时光里,有这样一个起点:为了帮他起步,前妻将家中的缝纫机变卖,换来三百元。
他拿着这笔带着温度的钱,亲手创办了属于自己的 “中德商店”。搞什么“三包四代”,包退包换包修,代购代销代托运,这些今天听着烂大街的词,在当时就是商业模式的降维打击。
第一年,300块就滚成了8万。
他尝到了甜头,发现赚钱的本质不是生产,而是说服。于是,故事越讲越大。
在他的诸多经历里,最堪称经典的一笔,莫过于用五百车皮的罐头作为交换,从苏联那边换回了四架图 - 154 飞机,这般以物易物的操作,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他自己没钱,就先说服川航当买家,再用还没到手的飞机去银行抵押贷款,靠着一个惊人的时间差,空手套白狼,净赚一个亿。这之后,他觉得自己是神,放言“赚钱是最容易的事”。
他的脑子里装满了各种疯狂计划。什么投资百亿在满洲里建“北方香港”,什么发射卫星出租转发器,甚至异想天开要炸开喜马拉雅山,引暖湿气流改变气候。
这些故事,让他登上了福布斯富豪榜,也让他成了一个时代的异类样本。
可游戏总有规则,而他总在红线边缘疯狂试探。他这辈子进了三次班房,每次都踩在了时代的痛点上。
第一次是写了本《中国向何处去》,触碰了政治的红线,差点被判死刑;第二次是倒卖铜钟,踩了计划经济年代“投机倒把”的红线;第三次,也是最长的一次,是因为信用证诈骗,彻底越过了金融法律的边界。
他总觉得自己没错,是制度滞后了,是商业操作被误解了。但结果是,他那些主动构建的财富帝国,被规则一次又一次地强行“清零”,最后只剩下一个“商业天才”和“中国首骗”混杂的名声。
最有意思的事发生在他出狱后。当所有人都以为他一无所有,准备看他如何上演“王者归来”时,媒体却爆出他在北京门头沟,竟然有264套房产。
这些房子,最初只是他给员工盖的宿舍,在当年根本不值钱。可二十多年过去,北京的房价疯长,这些被遗忘的资产,估值竟然超过了10个亿。
这简直是命运开的最大一个玩笑。
他穷尽一生,用尽心机去追求那些“有效”的财富,发射卫星,开发边境,结果都化为泡影。而这笔他从未主动规划、纯粹是时代红利“长”出来的“无效”财富,却成了他晚年最大的标签。
说它“无效”,是因为这些房子产权纠纷不断,被查封、抵押、侵占,他根本拿不到手。
这笔超过10亿的资产,就像海市蜃楼,看得见,摸不着,反而成了他东山再起的最大拖累。他一生都在主动出击,最后却被一笔最被动的财产给定义了。
如今84岁的他,没能筹到两千亿,房子也没能到手。他依然坚称:“我从没失败过,我只是暂停了。”
可暂停他的,不是牢狱,不是时代,恰恰是这笔从天而降又无法兑现的横财,一个充满悖论的注脚。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