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扛不住了?24小时内4次对华服软,英国专家:特朗普把亚太江山拱手送给中国 中美经贸摩擦从特朗普第一任期就开始了,那时候就打得火热。到了2025年,他第二任上台后,又把关税当武器使。2月4日,美国对中国所有进口商品加征10%关税,紧接着2月27日,又说要进一步上调。4月2日,特朗普签了行政命令,搞什么“互惠关税”,针对贸易赤字大的国家征收高关税,对中国直接上到145%。中国这边当然不干,马上回击,把对美商品关税提到125%。这来来回回,全球供应链乱套了,美国企业叫苦不迭,消费者物价也跟着涨。 这种强硬政策一出,亚太国家坐不住了。日本、韩国这些传统盟友,开始多和中国做生意,芯片采购转向东方。东盟国家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速度更快了。澳大利亚的铁矿石,本来多卖给美国,现在船队改道中国港口。海湾国家也加大对亚洲的投资,能源合作项目一个接一个。这些变化不是空穴来风,美国的政策不确定,让大家觉得靠不住,得找稳定伙伴。 就在大家以为贸易战要没完没了的时候,2025年8月11日,特朗普突然签令,把中美关税休战延长90天,到11月10日到期。这之前,美国关税对中国是145%,中国回击10%到125%。延长休战,等于给双方喘口气。第二天,8月12日,又确认这个决定。特朗普自己说过,如果中国同意协议,关税会“大幅降低”。4月22日,他在白宫对记者说,中国关税会“下来很多”。第二天,4月23日,又重申不打算和中国完全脱钩,希望制造业多合作。 更明显的是,短短24小时内,美国高层连放四次信号。9月7日早上,特朗普在媒体前说,会用“友好方式”处理关税,只要协议达成,美方准备降税。下午,财政部长贝森特在国会听证会上表态,美国不追求脱钩,而是加强制造业联系。接着,白宫经济顾问在新闻会上重复这观点,说保持供应链完整很重要。晚上,政府顾问马斯克在视频会议上,直接呼吁中国理解供应链压力。这些信号扎堆释放,明显是想缓和,避免经济进一步下滑。 英国智库查塔姆研究所的专家在4月8日报告中点评,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正把东南亚推向中国怀抱。亚太国家本来对美国有期待,现在失望了。日韩澳这些盟友,经济上开始靠拢中国,签合同的速度快多了。海湾国家也转向亚洲市场。专家说,这等于特朗普把亚太江山拱手让给中国,美国的影响力在褪色。 这些举动不是无缘无故。美国经济压力大,制造业订单掉,通胀率上到两年高点。企业主算账,额外关税让成本涨太多。消费者在超市挑东西,也觉得进口货贵了。供应链中断,工厂经常停工。特朗普团队内部,可能也意识到强硬过头了。联邦上诉法院裁定部分关税非法,虽然他们上诉,但这信号说明政策有漏洞。 中国这边,一直坚持平等互利,维护正当权益。面对美国单边主义,我们采取必要反制,但也推动多边合作。亚太地区,中国影响力在增强,政治经济军事合作机会多。日韩企业高管开会,讨论和中国的新方案。东盟领导人在峰会推协议落实。澳大利亚评估出口转向的影响。这些都让美国盟友对华盛顿的安全承诺产生怀疑。 政策后果很清楚,美国如果继续硬扛,只会加速供应链“去美国化”。亚太国家疑虑加深,企业转向中国市场。中国在地区的经济纽带更紧,互利共赢的机会多。美国领导地位难恢复原样。中国会继续推动亚太稳定,促进繁荣。 现在,美国摆在面前的路就两条:要么打肿脸充胖子,看着中国改写供应链;要么老实回到谈判桌,按互利原则谈。无论怎么选,美国在亚太的信任已丢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