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丢待遇的人,最终丢掉的是站位;抢着补位的人,直接补进了族谱的下一页。 马英九缺席93阅兵,被传“怕丢退休金”;台大哲学系苑举正教授却直言“别人不来,我补位”,连夜赴京观礼,还笑称“祖坟冒青烟”。 一边算计俸禄,一边感恩祖国,格局高下立判。 看台大教授笔挺站在观礼台,马英九只能隔着海峡酸“理解”。 要知道,真回来,礼遇绝对高过洪秀柱;可他没胆,只剩算盘噼啪响。 历史不会记录谁多领几年退休金,只会记下谁在民族高光时刻站在哪一边。 2025年那场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真是让两岸看了都觉得热血沸腾。 天安门广场上,气氛庄重,队伍整齐,现场气势那叫一个壮观。 各方嘉宾云集,连联合国和俄罗斯的重量级人物都来了。 可偏偏,台岛那边的前领导人马英九没出现,让不少人心里挺不是滋味。 大家都知道,那时候两岸交流还算顺畅,马英九在台岛政坛地位也不低。 外界都在猜,他来不来,肯定会引发不小的关注。 可最后,他选择了缺席,理由说得很模糊,媒体纷纷猜测是担心退休金有麻烦。 毕竟,岛内有明文规定,公务员、退休高官要是没经过同意,去参加大陆的官方活动,待遇随时可能被取消。 马英九本人虽然没把话说死,但也没否认。 说白了,就是怕丢待遇。 与此同时,台大哲学系的苑举正教授却一点没犹豫。 原本那个受邀去观礼的嘉宾临时来不了,主办方赶紧联系上苑举正。 他也没多想,直接收拾好行李连夜飞北京。 第二天,他就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上,和大家一起见证历史时刻。 现场接受采访时,苑教授还挺幽默,说能参加这样的活动,简直像是祖坟冒青烟。人家还直言,别人不来,我就补位。 这股子自信和从容,立马赢得了不少好评。 其实,他作为学者,根本不用担心什么待遇问题,更没有政治包袱,所以能坦坦荡荡地站出来。 说实话,马英九和苑举正的选择,确实把两岸社会的不同心态摆在了明面上。 一个是前领导人,影响力大,身份敏感;另一个是学者,没什么负担。 一个怕丢退休金,不敢轻举妄动,另一个则无所顾忌,乐意为两岸交流出一份力。 其实,马英九要是能亲自来北京,肯定会被高规格接待,不会比谁差。 可惜,他终究下不了那个决心。 反观苑举正,一个“补位”的动作,就让他成了民族记忆中的见证者。 这事在台岛和大陆都引起了不少讨论。 有人觉得马英九太谨慎,关键时刻没站出来,失了分量;也有人理解他考虑现实利益,毕竟谁都不想让自己的晚年生活受影响。 但更多人还是佩服苑举正,觉得他敢于担当,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 其实,社会评价从来都是现实和理想的碰撞。 马英九的选择,其实就是现实考量和历史责任之间的权衡。 苑举正不怕失去什么,却借此留下了名字。 这种对比,大家一看就明白。 参考:千龙网——台大教授参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需守护两岸共同记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