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探索试验 探路先行——厦门何以当先

转自:中国改革报

游客在位于厦门东渡邮轮母港片区的闽南文化主题景区“屿见闽南·时光幻境”游玩新华社记者肖潇摄

□林冰冰

□本报记者丁南

清晨,福建厦门远海码头吊机林立,11台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顺利装船,驶向大洋彼岸的美国长滩港;自贸试验区“丝路海运”大屏上,实时数据闪动,串联起海上丝路沿线的繁忙港口;湖里区社区议事厅里,居民们围坐一堂,共同商议城中村改造方案……一个个场景,折射出厦门这座特区城市的脉动:处处皆改革,步步皆创新。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发布的《改革热度第三方评估报告》显示:自厦门开展综合改革试点以来,改革热度连续9个季度平均指数位居全国第一。

厦门何以当先?答案浓缩为三个关键词——使命、攻坚、民心。

勇担使命:服务国家战略,争当改革先行者

改革热度的背后是先行先试的深度和广度。

在国家改革版图上,厦门是一块被赋予厚望的“试验田”。自贸试验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金砖创新基地……一个个“国字号”平台在这座城市落地生根,既是中央赋予的使命,也是厦门主动争取、敢为人先的结果。

在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大厅,一面显示屏上,货物申报、通关放行、物流运输等实时动态一览无余。企业报关员小李点点鼠标,出口货物信息就完成了申报:“以前同样的手续要跑三四个窗口、等一两天,现在十几分钟就能全部办完。”这背后,是厦门在全国率先推行的“关检融合”“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等制度创新,让企业感受到效率的飞跃。

改革不仅解决了便利化问题,也直面产业发展和安全监管的难点。两年前,锂电池“出海”曾是一道关口,厦门迎难而上,率先制定运输指南和合同范本,填补国内空白,推动交通运输部在厦门发布我国首部《船舶载运锂电池安全技术要求》,为企业扬帆远航扫清障碍。如今,福建锂电池出口连续两年破千亿,其中9成以上经由厦门港驶向全球。

更为重要的是,厦门改革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厦门依托“丝路海运”航线联通沿线国家港口,航线数量和货运量逐年攀升;在金砖合作机制下,厦门建设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推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合作;在两岸融合发展战略中,厦门与金门经贸、文旅、公共服务对接日益频繁,成为对台先行先试的重要窗口……

一张提单、一台设备、一条航线,记录着厦门当好“先行者”的坚定步伐。站在新的起点上,厦门勇于承担国家赋予的使命,在服务大局中谋划改革,也为完善国家层面制度政策提供了有益借鉴。

奋力攻坚:破解障碍瓶颈,闯出发展加速度

改革热度的背后是攻坚突破的力度和速度。

走进厦门临空经济片区,总投资35亿元的科创园建设正酣,塔吊林立、机械轰鸣。项目负责人缪其伍难掩兴奋:“这里一年多前还是荒地,现在科创项目建设提速,还能同时布局办公、商业、体育……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改变,源于制度突破。过去土地用途单一、规划受限,不少项目功能设计受制。厦门率先探索“混合产业用地”模式,让规划融合、用途混合、空间复合成为可能,压缩审批时间,实现“一地多能”。

从“一块地”的变化,看见的是一座城市解题的方式——以改革的思路破解难题,以创新的理念创造机遇。

以改革盘活发展空间。土地、岸线、天际线,都是有限资源,也是城市发展的根基。改革让沉睡的土地醒来,让空间布局更科学、更高效,为新产业和新业态腾出了宝贵空间。

以改革推动产业集聚。厦门以产业链为抓手,把财政资金与金融工具紧密结合,迭代推出“财政+金融”4.0版,撬动千亿级社会资本,激活1.4万余家经营主体。全国首创的“企业创新税收指数”,为数千家科创企业精准“画像”,让融资有了硬核依据。

以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厦门推出营商环境8.0版,推行“免申即享”“即申即享”,上线486项政策,惠及3.6万余户企业,兑现资金49亿元,持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实施“准营承诺即入制”,21项涉企许可可凭承诺快速办理。厦门已连续六年获评福建营商环境标杆,综合信用指数长期居全国首位。

从土地破冰到金融赋能,从产业集聚到营商环境优化,厦门的改革实践生动诠释了“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的深刻内涵。厦门以务实举措让改革之种遍地开花,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人民至上:回应“急难愁盼”,绘就民生新图景

改革热度的背后是民生福祉的温度和厚度。

在湖里区后浦社的一间社区议事厅,几位居民围坐一圈,认真讨论城中村改造方案。墙上贴着规划图纸,桌上摊着预算清单,每条意见都被仔细记录。“以前改造是政府定、我们看,现在是我们商、政府办。”居民陈阿姨笑着说,话语中透出实实在在的参与感。

群众关心什么,改革就延伸到哪里。厦门把“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作为检验改革成色的重要标准,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变成改革的着力点,让民生改革触及最细微之处。

教育、托育、住房、医疗改革成效显著:“教育入学一件事”让入学流程一次办成;小微托育点改革让孩子在家门口入托;“一张床”免费住宿机制解决异地大学生来厦实习、求职住宿问题;住院门诊一体化按分值付费,让医疗资源分配更科学、患者负担更可控;免陪照护服务让病人无需家属全天守护,也能享受贴心关怀。

改革还延伸至养老、交通、环保等领域:智慧养老平台提供上门护理,“一键叫车”服务保障无障碍出行,生活垃圾分类积分兑换推动绿色低碳……一项项民生改革,拼出了群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幸福图景。

自厦门开展综合改革试点以来,已推出62项全国首创改革,29项成果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探索形成了223项制度成果,为国家层面上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重要经验。

热度不是终点,而是奋进的起点。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厦门正以“闯”的魄力、“创”的智慧、“干”的担当,让改革热度持续沸腾,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试验、探路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