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他花了5年时间,费尽心血写的长篇小说,却被不识货的编辑,直接扔进了废纸篓。幸亏,

他花了5年时间,费尽心血写的长篇小说,却被不识货的编辑,直接扔进了废纸篓。幸亏,巴金发现了废纸篓里的稿子,看完后不觉心潮澎湃,果断把它发表在《文学季刊》,引发轰动。而它的作者,却只是个年仅23岁,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曹禺。 曹禺这人,本名叫万家宝,1910年出生在天津的一个官僚家庭里。那时候家里条件还行,他爸当过清政府的秘书,后来也给黎元洪干过事,不过家里渐渐没落了。他妈生他没几天就因为产褥热没了,他爸后来娶了他妈的孪生妹妹当继母。曹禺从小就接触戏曲啥的,因为天津那地方戏园子多,他三岁开始就跟着家人看京剧、河北梆子这些,慢慢就对戏剧着了迷。家里有点文化底子,他小时候没上小学,直接在家塾里学四书五经、《史记》啥的,还读了不少古典小说,像《红楼梦》、《镜花缘》,甚至通过林琴南的译本接触西方小说。 1922年,他考进南开中学二年级,当插班生。那学校挺注重文艺活动,他很快就加入了南开新剧团,参与排练和演出。十五岁那年,他演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还改编过一些剧本,比如《财狂》、《争强》,报刊上都给了好评。这段经历对他影响大,让他从单纯看戏转向实际参与戏剧。1928年,他进南开大学读政治系,但没多久就觉得不合适,1929年转到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二年级。在清华,他系统读了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作品,这些外来影响帮他打下了创作基础。张彭春还送了他一本英文版《易卜生全集》,他钻研得很深。 曹禺在清华期间,不光读书,还继续搞戏剧活动。他毕业前就开始琢磨自己的剧本,1933年大学毕业后,先去河北保定育德中学教书,没几个月又回清华研究院研究戏剧。1934年,他去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教外文系,1935年又应邀到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这些工作让他积累了教学经验,也给了他时间继续写剧本。他早期还发表过小说,1926年用“曹禺”这个笔名发了《今宵酒醒何处》,那是他的处女作,后来还写诗、杂文,翻译莫泊桑的小说。曹禺的家庭和教育背景,让他从一个官僚子弟变成戏剧从业者,这条路走得稳扎稳打,没啥捷径。 曹禺的《雷雨》是他的第一部话剧,创作从1930年左右开始,那时他还在清华读书。起初他只是有个想法,想写一部反映社会和家庭问题的剧本,受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影响大。他转到外文系后,花大量时间在图书馆读相关书,边读边构思情节和人物。整个过程拖了五年,从19岁到23岁,他毕业前才完成。1933年夏秋间,他把剧本写定,五幕结构,背景设在1920年初的中国北方一个封建家庭,讲矿主周朴园一家的事,涉及后妻繁漪和大少爷周萍的关系,还有周萍和使女四凤的纠葛,焦点在封建礼教下的情感冲突。 曹禺写这个剧本时,反复修改台词和结构,力求对话精炼,人物描写细腻。他借鉴了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大雷雨》,在情节上有些相似,但融入了中国社会元素。完成后,他寄给杂志社投稿,那编辑看完觉得没价值,就直接扔废纸篓了。那时候编辑眼光有限,没看出这部剧的潜力。巴金作为《文学季刊》的编委,偶然捡到稿子,读后觉得有价值,就决定发表。1934年7月,《雷雨》在《文学季刊》一卷三期登出,立刻在文坛引起反响。读者和评论界关注多,几个剧团争相排演,首演是1934年12月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比东京的1935年演出早几个月。这部剧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成熟,曹禺也一炮打响。 不过关于巴金从废纸篓捡稿的说法,后来有资料说可能是误传,曹禺其实亲自把稿子给了章靳以,由他转给巴金。但不管怎样,巴金在发表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推动了剧本传播。《雷雨》发表后,曹禺的名气起来了,但编辑的短视也成了文学史上一个典型例子,没人去美化那个扔稿的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