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一个行色匆匆的德国人走进北京机场。海关示意打开行李,却发现里面装的都是沾满灰尘的脏衣服,这些衣服灰尘里面竟藏匿着我国的核武器机密。与此同时,搜出的微缩照片达2000余张,涉及我国西北军事基地地形图等大量机密情报。 张文奇出生于1934年河北,早年加入公安系统,从基层侦查员干起。1950年代末,他开始接触涉外案件,1956年参与调查一名瑞士籍女子,她以外语学院教授身份掩护,多次出入敏感地方。公安跟踪她到北京郊区废弃仓库,搜出无线电设备和加密文件,张文奇带队突袭,缴获情报,确认她为外国情报机构工作。这让他积累初步经验。 1960年代初,张文奇转入反间谍部门,1963年侦破一起美国间谍案。嫌疑人伪装商人,在上海码头接触工人,张文奇布置监视,记录他深夜传递纸条,最终在酒店搜出微型相机和军事地图。他亲自审问,嫌疑人交代潜伏细节。这案子提升了他的专业能力。 1964年,张文奇主导抓捕日本女子中岛芳子。她以探亲名义接近钱学森家属,多次在住宅附近出现。张文奇安排便衣跟踪,发现她在公园放置信封,内藏毒药工具。他指挥行动,在北京火车站拦截她,搜出伪造证件和刺杀计划。这起案件让他在系统内知名。 到1967年,张文奇33岁,已成反间谍骨干。他擅长分析线索,协调行动,曾在机场边境设伏抓捕间谍。他的方法注重证据,避免外交问题,多次获表彰。这为处理更大案件打下基础。 1967年12月12日晚,北京机场从兰州飞机落地。高大男子特鲁茨·冯·许林德拖着黑色皮箱出现。他自1965年起潜入兰州,以化工专家身份工作,借设备安装接近核设施。他总穿厚毛衣,不洗衣物,让尘埃附着。 海关检查行李,许林德将箱子放台上。工作人员打开,露出灰尘毛裤和手帕。他解释是工作污渍。检查员刮取样本化验,显示尘埃含放射性元素,与罗布泊核基地匹配。这些尘埃是他故意采集,用于境外分析核进展。 进一步搜查,箱底藏撕碎胶片。许林德阻拦,被民警按住。他辩解是私人照片。技术人员还原,发现2000余张微缩图像,包括西北军事基地地形和兰州机场布局。还缴获密码笔记本,记载核设备细节。 张文奇指挥拆解衣物。公安抖落尘埃,确认来源。许林德早前行为暴露:在兰州骑自行车游荡,用相机对准防空阵地;沿黄河钓鱼,绘制水位图。他的上线瓦特夫妇落网,行李类似胶卷被缴。这案子牵出整个网络。 抓捕后,公安移送许林德审讯。他面对样本和胶片,招供从1965年起受美国情报派遣,假冒英国专家,指挥兰州间谍网。许林德交代用手帕擦拭核区灰尘,密封带出;承认偷拍军事目标,传给瓦特夫妇。公安根据供词,摧毁网络,逮捕剩余成员。 审判1968年进行。法院审阅证据,包括72页英文情报和放射样本。许林德判10年徒刑,瓦特夫妇各2年。他们在监狱服刑,其他外国专家遣返。许林德服刑拒绝合作,表现顽固。 张文奇因功绩晋升。他带队汇报案情,说明从广州老鼠案到北京抓捕过程。公安以此案为范例,加强边境检查。张文奇继续反间谍工作,处理涉核威胁。 案子结束后,兰州化工厂恢复生产。公安强化安全,定期检验设备,避免渗透。整个事件突出基层警惕,如海关林华发现,推动全国反间谍体系完善。这案子显示冷战时期情报战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