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八年,大学士马齐在朝堂上和康熙互骂,康熙大怒冲下大殿,把马齐给打了一顿。康熙、马齐都已五十多岁,为何要闹这么一出呢? 这事儿啊,还得从康熙朝那复杂得像一团乱麻的储君之争说起。在古代皇家,立太子那可是关乎国本的头等大事,稍有风吹草动,整个朝堂都得跟着抖三抖。康熙早年就立了胤礽为太子,可随着时间推移,这太子胤礽却越来越不让康熙省心。 胤礽被寄予厚望,从小就接受顶级的皇家教育,身边的老师都是当时的大儒。可他呢,仗着自己太子的身份,行事越发骄纵,奢侈浪费不说,还对权力有着强烈的渴望。朝中不少大臣看出了太子的问题,可谁也不敢轻易在康熙面前多嘴,毕竟这是皇家的家务事,一不小心说错话,脑袋可就没了。 而马齐呢,在康熙朝那可是位高权重,从地方官一步步做到大学士,历经无数风雨,在朝堂上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他出身名门,富察家族在当时也是赫赫有名,家族里人才辈出,为清朝的稳定和发展立下不少功劳。马齐本人能力出众,办事干练,一直以来都深受康熙的信任,许多重要事务康熙都放心交给他去办。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终于忍无可忍,下诏废除了太子胤礽。这一下,朝堂就像炸开了锅,各方势力暗流涌动,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康熙想着,既然太子被废,那就得再选一个合适的继承人,于是让大臣们举荐。这时候,马齐却犯了糊涂,他和佟国维等人暗中运作,居然带领众大臣一致推举皇八子胤禩为太子。 胤禩这人,平日里广结善缘,在朝中的人缘不错,很多大臣都觉得他为人谦和,有贤能之相。但康熙却不这么想,康熙认为胤禩过于笼络人心,心思深沉,不像个光明磊落的储君人选。而且,康熙对胤礽还是有感情的,心里其实还留着让胤礽复位的念头。马齐等人的举动,无疑是在和康熙对着干,完全违背了康熙的心意。 到了康熙四十八年正月,康熙旧事重提,召集群臣诘问谁是推举胤禩的首倡之人。马齐心里清楚自己脱不了干系,但他也没打算退缩,在朝堂上据理力争。康熙本来就对这件事耿耿于怀,看到马齐还这么强硬,瞬间就火冒三丈。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直接互骂起来。康熙盛怒之下,哪还顾得上皇帝的威严,直接冲下大殿,对着马齐就动起手来。 在封建王朝,臣子违抗圣意那可是大罪,更何况还和皇帝在朝堂上公然冲突。马齐这一闹,可把其他大臣吓得不轻,谁也不敢上前阻拦。大家都知道,这次马齐算是触碰到了康熙的底线,后果肯定很严重。 打完之后,康熙余怒未消,下令将马齐下狱,他的弟弟马武、李荣保也因受牵连被拘禁。王公大臣们商议后,认为马齐罪该处死,其族人中为官者也都要削职为民。不过,康熙念及马齐多年来的功劳,终究还是不忍心下杀手,只是将他革职罢官,交由胤禩严行拘禁看管,其族人中为官者也遭罢斥。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朝堂局势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马齐从高高在上的大学士,一下子沦为阶下囚,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伴君如伴虎的滋味。而康熙呢,虽然出了一口恶气,但也失去了一位得力的大臣,朝堂之上也陷入了短暂的混乱。 从这件事也能看出,封建皇权社会中,权力的斗争是多么残酷。即便是像康熙这样的千古一帝,在面对储君之争时,也会被情绪左右,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而大臣们呢,稍有不慎,就会卷入权力的漩涡,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马齐和康熙这场朝堂闹剧,表面上是两人的冲突,实则是背后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博弈的体现。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封建王朝宫廷政治的黑暗与残酷。 参考书籍:《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