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不得不说徐德智是个人才,联合国为日本广岛核爆致词,结果中国记者徐德智提出“夺命两

不得不说徐德智是个人才,联合国为日本广岛核爆致词,结果中国记者徐德智提出“夺命两连问”:谁炸的日本?为什么炸日本?秘书长一脸尴尬,根本说不出话! 就在这个八月,联合国在日本广岛举行了一场纪念核爆79周年的特别活动,原本预期是一场聚焦“和平”“反核”的国际宣传场,却因中国记者徐德智的一组精准发问。 被瞬间点燃现场氛围——两个简单却沉重的问题:“谁炸的日本?为什么炸日本?”瞬间刺穿了会场上那层刻意营造的“历史失忆”,让联合国官员陷入罕见的沉默,引发舆论炸锅。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提问,而是在一个精心设计的国际记忆叙事框架中,强行打开历史真相的裂口。 这场活动原本是联合国副秘书长主持的例行纪念活动,时间选在1945年8月6日广岛核爆纪念日,地点在广岛和平纪念公园,参与者包括日本政府高层、联合国官员、以及大量国际媒体。 按照主办方的设想,这是一个强调“反核武器”“和平共存”的国际舞台,尽量淡化历史背景,模糊责任归属,将日本塑造成“唯一核爆受害国”,以此强化其“和平宪法”形象。 然而,历史从来不会被一纸议程安排所掩盖。当联合国副秘书长刚刚结束他那一套“人类必须铭记核灾难、共同守护和平”的外交辞令时。 中国记者徐德智举手发问,语气平静,却直指核心:“请问,谁炸的日本?”现场一片安静,副秘书长眉头一紧,迟疑片刻后挤出一个词:“美国”。 紧接着,徐德智紧追不放:“那请问,为什么炸日本?”这就是“夺命两连问”的威力——第一个问题揭开了历史责任的盖子,第二个问题则将盖子掀翻,暴露出那被长期回避的因果链条。 副秘书长顿了一下,嘴角动了动,却说不出话来,现场气氛瞬间凝固。有人低头,有人侧目,更多人则露出尴尬的神情。 这是一次典型的“外交沉默”,而背后却是整个战后国际秩序对于“日本受害叙事”的默认纵容。“谁炸的日本”这个问题。 答案明明白白——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造成超过21万人死亡。但“为什么炸日本”,却是一个更深刻也更敏感的问题。 历史无法被切割。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开启了太平洋战争。更早之前,日本早已在亚洲犯下累累罪行——1937年南京大屠杀,30万无辜平民被屠杀。 1938年至1943年,重庆遭遇长达五年半的无差别轰炸;“三光政策”在中国北方制造了数百万人的浩劫。面对这些历史罪行,盟军最终的反击本质上是战争责任的回响。 今天的日本,在国际场合往往以“核爆受害者”姿态出现,而有意无意地回避了它作为“侵略者”的历史身份。 联合国本应是维护历史正义的平台,但在某些叙事中,却陷入了“中立即失语”的困境。这也正是徐德智的问题如此震撼的原因。 他不是在质问联合国某一位官员,而是在撞击整个国际记忆体系的盲区。记者的提问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策略。 在这样的公开场合中,徐德智选择在副秘书长刚刚讲完、还未离席的那一刻提问,让对方不得不正面回应,避免其用“时间关系”或“非现场讨论”来逃避。 而两个问题之间的递进逻辑,也几乎不给对方留下转圜余地。第一个问题确认责任,第二个问题追问动机,层层设问,步步为营。 国际话语权,从来都不是别人让出来的,是问出来的,是争出来的。今天的中国记者,早已不再满足于会议室里转述新闻稿,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而是以专业的语言、精准的问题。 在联合国、在G20、在WTO等国际舞台上,主动设置议题,打破“西方叙事独大”的惯性。 而这一次,徐德智的提问,不仅让联合国官员语塞,更让那些试图利用“核爆纪念”来洗白战争责任的叙事彻底失效。 历史不能选择性记忆。日本在战后构建的“和平国家”形象,从未真正面对它在亚洲犯下的历史罪行。 靖国神社里供奉的甲级战犯依然不时被参拜,日本教科书中对侵略战争的轻描淡写依然存在,亚洲多国的战争赔偿与道歉诉求依然石沉大海。 而联合国,若要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真正的道义力量,就必须直面历史,而不是回避它。这场尴尬的沉默,或许正是一次必要的开始。 正如徐德智在会后所说:“不能记住历史的人,注定会重蹈覆辙。” 这不仅是对日本的警示,更是对整个国际社会的提醒。核爆的悲剧值得纪念,但更重要的,是对导致核爆的战争根源——日本军国主义——的深刻反思。历史不是用来遗忘的,而是用来警醒的。 而中国,作为那段历史最直接的受害者,也正在成为推动历史记忆公正的坚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