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不买了,印尼不买了,泰国也不买了,这一连串的操作下来,怎么给人觉得这事像是在玩一样? 2016 年签协议时说要投 1.7 万亿韩元,结果到 2023 年突然说只能给 600 亿,还要求技术转让比例跟着砍半。韩国这边也憋屈:你印尼工程师偷摸往 U 盘里拷机密数据被抓,现在还想压价? 但没办法,韩国军工就指着出口刷存在感呢,最后只能捏着鼻子同意。这就跟谈恋爱似的,一开始山盟海誓,结果发现对方抠门又多疑,只能将就着过日子。 埃及取消俄罗斯苏 - 35 订单,表面看是雷达和发动机不行,实际是被美国捏住了七寸。2018 年埃及想买苏 - 35,美国马上威胁要停掉每年 13 亿美元的军援,还暗示以色列要搞事。 埃及一想,拿人家手短,只能转头买中国 “猎鹰” 无人机,毕竟 4.8 亿美元的无人机群,既能糊弄美国又能对付以色列,性价比比 20 亿美元的苏 - 35 高多了。这种操作,像不像职场里老板让你选方案,表面民主实际早定好了答案? 中国说可以用榴莲、山竹这些农产品抵扣部分货款,还送潜艇模拟器和培训。这招儿太精明了,既帮泰国缓解了外汇压力,又让泰国海军离不开中国的维护体系。 泰国也不傻,反正国内反对声大,不如借着发动机问题砍价,最后花 4 亿美元买一艘,还把交付时间拖到 2027 年,到时候政府都换几茬了,谁还追究? 美国天天喊着 “印太战略”,却把 F-16 卖出天价,菲律宾买 20 架花了 55.8 亿美元,比 F-35 还贵。中国这边,歼 - 10CE 性能不比 F-16 差,价格却低 30%,还能接受农产品抵账,这让东南亚国家很难不心动。 但美国又威胁要制裁,所以他们只能玩 “脚踏两条船” 的把戏,今天说买中国潜艇,明天又去跟美国谈 F-35,反正合同没签死,哪边条件好就跟哪边跑。 这些国家的国防工业太弱,日本 “心神” 战机研发 15 年流产,韩国 KF-21 还在测试阶段,而中国 WS-15 发动机都装机了。这种差距让东南亚国家只能在大国之间当 “中间商”,买中国装备当压价筹码,再用美国压力要技术转让。 泰国买潜艇,原本 10 亿美元的预算砍到 4 亿,结果维护成本比采购价还高,因为中国发动机没经过实战检验,后续升级还得看中国脸色。这种 “拆东墙补西墙” 的操作,跟某些人用信用卡套现还房贷有啥区别? 军购这事儿从来不是单纯的买卖,而是大国角力的棋盘。埃及、印尼、泰国这些国家,就像棋盘上的棋子,看似在自由移动,实则被大国的利益线牵着走。 他们的反复无常,不过是在生存夹缝中求生存的无奈之举,毕竟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小国的尊严往往藏在合同的字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