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中国用2万年!我国攻克世界级难题,抢先美国建造“无限能源” 川西高原的呷巴乡,牧户们的帐篷总在冬夜透着微光。 这里离电网太远,光伏板白天发的电撑不过后半夜,刚出生的牦牛犊常因为保温箱断电冻伤。 乡卫生院的疫苗冰箱更愁人,每月得靠马背驮柴油来维持,断一次电就得报废半箱疫苗。 这日子,或许能被甘肃酒泉戈壁上那台 “吃矿生热” 的机器改变。 那机器是钍基熔盐堆,“吃” 的是钍 —— 一种藏在稀土矿里的元素。 1828 年瑞典人发现它时,谁也想不到这东西地壳含量是铀的 3.8 倍。 2025 年最新勘探显示,中国钍储量达 36 万吨,仅四川甘孜的稀土矿,伴生的钍就够供能 900 年;云南个旧的锡矿里,每吨矿石能提炼 380 克钍,全国总量够撑 2.6 万年。 更省心的是,它的核废料放射性半衰期平均 150 年,比铀废料短太多,不用像福岛那样堆着 140 多万吨污染水等衰减。 它发电的路数很巧妙:先把钍矿石磨成细粉,用异辛基磷酸萃取剂 “淘” 出纯钍 - 232,纯度得够 99.9999%。 混进 70% 氟化锂、17% 氟化钕、13% 氟化钍的熔盐里,这盐 320℃融化,920℃仍稳定,既当燃料容器又当冷却剂。 反应堆里,锔 - 244 中子源每秒打 3.2 亿个中子,把钍变成可裂变的铀 - 233,放热后推动汽轮机发电。 不用高压容器,也不用大量水,呷巴乡的山坳里挖个 20 米深洞就能装,省了架百公里线路的钱。 安全设计很实在:堆底有五层保险,420℃熔断的铂丝、零下 28℃的冷冻塞、压力感应闸板等。 温度飙到 780℃就自动封存在应急罐里,辐射范围超不过 1 公里,比牧区的围栏还小。 研发路挺曲折。 美国 1965 年搞过实验堆,却因熔盐腐蚀管道在 1973 年放弃。 中国 1975 年试过用碳化硅管搭模型,因材料不过关搁置。 2011 年中科院重启项目,480 名科研人员在酒泉攻关,2023 年终于造出 “镍钨钇镧铈合金”,880℃熔盐里泡 2.2 万小时,年腐蚀仅 0.003 毫米。 2024 年底,18 兆瓦堆在酒泉发电,效率 54%,比传统核电站高 21 个点。 现在它能做的不少:呷巴乡可用它供暖,成本比烧牛粪降 60%。 藏区科考站靠它供电,不用再背柴油;甚至能给深海探测器供能,续航从 3 个月延到 5 年。 当然有麻烦:熔盐里的裂变产物得停机清理,建堆成本还得降。 有人怕辐射,其实 50 米外辐射量比戴夜光表还低。 就像加拿大因铀矿枯竭转向钍研究,中国这步棋,正让偏远地区看到亮堂的盼头。 酒泉的熔盐还在流,橘红色的光在戈壁跳着。 能不能真用 2.6 万年不好说,但至少让呷巴乡的牧民盼着:冬夜保温箱不断电,疫苗永远冻得结实。 钍基熔盐堆技术的突破,正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有人将其视为破解能源困局的希望,钍基熔盐堆技术的突破,正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 有人将其视为破解能源困局的希望,认为它既能利用我国丰富的钍资源,又能减少核废料危害,尤其对偏远地区能源供给意义重大,像川西牧区的用电难题或许将因此改观。 也有声音保持审慎,担忧技术成熟度 —— 熔盐腐蚀、成本控制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大规模商用仍需时间验证。 公众对核安全的顾虑也不容忽视,如何建立信任、普及科学认知,是其走向应用的关键。 总体而言,这项技术被视作能源革命的重要探索,既承载着突破资源限制的期待,也提醒着科技创新需兼顾安全与民生,其发展轨迹或将成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一个生动注脚。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