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因遭到不公正对待,中国遗传学奠基人李景均毅然离开内陆前往香港,无处可去的李景均,竟然得到了诺奖得主穆勒亲自向美国国务院求情,希望将李景均接到美国! 1950年,李景均在北京农业大学当教授,坚持孟德尔和摩尔根的遗传学观点,结果课程被停,研究也卡壳。他借口回家看妈,带老婆从北京南下。先坐火车到广州,途中转车,继续往南去香港。到香港时,兜里就剩五块钱,没地方落脚,没正式文件,签证申请不了。他试着联系老熟人,可多数人不肯帮,怕时局乱。他每天靠便宜食物过日子,等机会。与此同时,美国遗传学家穆勒,诺贝尔奖得主,看到李景均的书《群体遗传学导论》英文版,觉得内容扎实,就决定帮忙。穆勒在印第安纳大学工作,他写信给美国国务院,列出李景均的学术贡献,说这人对美国科学有价值。尽管美国当时移民审查严,穆勒还找前卫生局长托马斯·帕兰游说。帕兰联系国务院官员,几周后签证批了。李景均拿到通知,准备去美国。 这个过程挺曲折,李景均从北京出发,到香港等待,中间几个月。他在香港临时住处,坚持写信给国外同行,介绍自己情况。穆勒的信详细说明李景均在群体遗传学上的专长,强调书里整合的理论实用。帕兰帮忙转达,国务院审核背景,同意申请。穆勒还联系香港美国领事馆,加速程序。领事馆核对文件,李景均递交护照和信件。整个援助靠国际科学圈的联系,穆勒打破移民壁垒。李景均的书1948年出版,内容包括费歇尔他们的理论,穆勒读后抄录笔记,觉得值得拉一把。李景均拿到签证后,乘船离开香港,去美国开始新阶段。他的离开源于科学坚持,过程涉及实际障碍,如旅途和文件办理。 李景均的逃离细节多,他在北京时,书籍被封,只能藏几本关键的。从火车站出发,南下广州,边境检查严格。到香港后,住简陋地方,计算钱怎么用。穆勒的干预包括写信和跟进电报,确保签证快批。帕兰在华盛顿沟通,官员讨论申请。香港领事馆,李景均排队递材料,补充照片和表格。穆勒收到确认,告诉同事。整个事凸显科学界互助,李景均的贡献吸引穆勒出手。他的书在图书馆流传,穆勒标注公式,决定行动。签证批准后,李景均买衣物,收拾行李。过程从北京到香港,历时数月,他记录日期和事件。穆勒信中引用出版物,说明植物育种和统计专长。国务院盖章,领事馆外等候。李景均共享食物,坚持下来。 穆勒的帮忙不简单,当时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移民难,但穆勒坚持。李景均在香港借书读,保持学术。穆勒安排特别签证,夫妇俩尽快走。船上度过数周,抵达美国适应环境。他的离开影响中国遗传学,研究停滞四十年,到重启人类基因组计划,国外已超前十五年。李景均的经历提醒,科学需要空间,不然发展就卡住。他在北京坚持观点,被扣帽子,结果出走。穆勒看到价值,求情成功。这事接地气,科学家为真理赌前途,值得想想。要是早容下遗传学教材,今天生物科技会不会少些瓶颈? 1951年,李景均到美国,进匹兹堡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当生物统计学教授。他推动癌症化疗临床试验,编写程序,分发随机表格给医院。1950年代,他影响医疗实践,大规模试验推广。1960年升人类遗传学教授,当美国人类遗传学会主席。1961年出书《人类遗传学》,修改章节,影响后续研究。1969到1975年,主持生物统计系,指导学生实验。其中三人詹姆斯·尼尔、牛顿·莫顿和阿诺·莫图尔斯基成美国科学院院士,扩展血型和疾病分析。李景均带出这些人才,推动领域前进。 李景均退休后也没闲着,1982年正式退,但继续办公室工作,出二十五篇论文。他活到2003年10月20日,九十岁。他的贡献在遗传学和统计学上持久,中国遗传学因他离开耽误多年。国际上基因组研究早起步十五年,他在美国继续发光。中国后来重启项目,追赶差距。他的学生院士们在实验室操作,应用他的思路,分析遗传问题。李景均的书和论文成参考,影响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