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总统李在明今年7月婉拒了中方发出的9月3日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观礼邀请,韩方当时解释称因外交日程密集且需遵循“外交对等”原则。 表面看是技术性安排,但联系后续韩外长的涉华表态,这一举动被普遍视为韩国新政府对华政策的风向标。 仅仅一个月后,韩国外长赵显8月3日在接受《华盛顿邮报》专访时直言中国崛起是“挑战”,声称对南海等区域动向需保持“警惕”。 同时强调韩国将强化美日韩三边合作框架。尽管赵显补充说明“单方面遏制中国无效”并表达了维持中韩关系的意愿。 但其将中国定位为“竞争者”的表述,标志着首尔对华政策基调的明显转向。 李在明政府上台之初曾释放出改善中韩关系的积极信号。在竞选期间,他反复强调中国作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的重要性。 承诺以“实用外交”平衡发展与各大国关系,主张“不能因韩美同盟而与其他国家对抗”。 当选后,他更在就职记者会上明确将“尽快改善韩中关系”列为外交优先事项。这种表态曾让外界期待中韩关系能扭转前任政府时期的冷淡局面。 然而在具体行动上,新政府却展现出矛盾性:一方面高喊“改善关系”,另一方面却回避关键外交互动。 拒绝访华阅兵的理由看似合理——李在明确有计划在7月至9月间密集访问美国、参与韩日峰会及联合国大会,但分析普遍认为。 其背后折射的是韩国对美外交依赖的深层困境。韩方担忧此时接受中方高层级邀请可能引发华盛顿猜疑,进而影响紧迫的美韩关税谈判。 赵显外长的言论进一步暴露了韩国战略定位的摇摆性。他一方面承认“遏制中国不现实”,呼吁相关国家与中国接触; 另一方面却呼应美国论调,将中国维护海洋权益的正当行动描述为“区域挑战”,甚至提出要中国在“国际规则”下行事。 这种自相矛盾的表述,本质上反映了韩国试图在安全上依附美日同盟、经济上维系对华合作的“两面下注”心态。 值得注意的是,总统办公室次日紧急“澄清”赵显言论,强调其主旨仍是“发展中韩关系”,恰恰说明韩国政府内部也意识到相关表态可能引发误判。 这种政策宣示与事后补救的矛盾,凸显了韩国在战略自主性上的局限——既想向美国展示同盟忠诚,又担忧过度刺激中国损害实际利益。 中国对韩政策始终保持稳定性和建设性。针对赵显言论,中国驻韩大使馆清晰回应:中国始终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与周边国家关系总体良好。 外交部此前也明确表示,中韩关系应基于共同利益自主发展,“不受第三方因素干扰”。 这种立场并非外交辞令,而是有实质支撑:中方持续推动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今年前四个月双边贸易额仍达1025亿美元; 中国对韩短期免签政策带动人员往来增长30%,为民间友好注入新动力。这些举措表明,中方始终将韩国视为平等伙伴,致力于通过务实合作化解分歧。 中韩关系的本质应是互利共赢而非零和博弈。韩国真正需要的不是在中美间“走钢丝”,而是以独立自主姿态定义国家利益。 像推动朝核对话那样展现外交魄力,像参与RCEP那样拥抱区域合作。当韩方能坦然接受中国发展不需被“警惕”而需被合作时。 当首尔不再因华盛顿的视线而犹豫握手时,两国3280亿美元贸易体量蕴含的共同福祉才能真正释放。 参考资料:李在明拒绝出席我国9.3大阅兵,果然不敢得罪美国,中国外长挂断电话,送了韩国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2025-08-05 13:24·辉南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