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特朗普又想对中方狮子大开口。特朗普8月10日在社交媒体上写道:“中国正担心大豆短

特朗普又想对中方狮子大开口。特朗普8月10日在社交媒体上写道:“中国正担心大豆短缺。我们伟大的农民生产出最丰收的大豆。我希望中国能迅速将大豆订单量翻两番。这也是大幅减少中国对美贸易逆差的一种方式。我们将提供快速服务。”

这个时间点特别微妙,因为所谓的“90天关税暂缓期”马上就到期,确切来说是8月12日,差不多只剩下一天了,其实中美贸易谈判已经在瑞典进行了第三轮,会谈结束时双方无明确宣布续期,只表示“继续推进”。

特朗普突然在这个关键时刻发如此“信号”,不少人都觉得这是变相施压,想借增加大豆出口给中国当筹码,迫使中国让步续期关税豁免。

美国和中国这场贸易战从2018年打响以来,彼此反复“放炮”、“恢复谈判”,关税成了最火爆的武器之一,美国针对中国商品的一揽子加征关税中,有部分产品曾给了90天的暂缓期,给两边留点喘息空间,希望能借谈判解决一些争端。

今年夏天,8月12日就是这批取消关税暂缓期的“期限”,到时如果没有新的协议,美国会重新对中国出口美国的部分商品征收更加严厉的关税,想象一下两边都牵好几万亿美元大单,这个关税一来,很容易搅得市场和供应链陷入混乱。

在瑞典举行的第三轮中美贸易谈判结束后,双方没有像之前谈判那样给出实质的延长消息,只是很含糊地说“继续努力”,这让业内和市场都非常揪心:到底会不会延长?关税到底要不要撤销?

在关键时刻,特朗普发出来的那条推文,说中国“正担心大豆短缺”,希望中国把大豆订单翻2倍,“这也是减少美国贸易逆差的办法”,提供“快速服务”,看上去是在喊话中国赶紧下订单。

这透露出两个信号:一是美国对中国贸易顺差,特别是农产品出口这块看得非常重,大豆作为美国重要农产品出口,中国又是最大买家之一,双方博弈激烈,二是特朗普似乎想用大豆订单做筹码,刺激中方用增加大豆采购换取关税缓期。

但别忘了前总统虽然退了,但说话依然带着极强的政治意味,其实这条推文也可以看作是他一贯“强硬外交”的风格,试图制造压力,激起公众和政府层面对贸易谈判的关注,如果中国买得多,贸易逆差缩小,特朗普好说话;买得少,就继续“硬碰硬”。

中国方面对此自然不会冲动买单,更不会随意被挑动,中国农产品进口非常看重市场需求、价格和供应链的稳定性,不会因为对方一句推文就迎合调整。

之前双方谈判中,中方一直坚持“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的原则,不轻易做单方面妥协,尤其贸易摩擦对中国农民和相关产业结构造成了一定压力,采购策略更加科学审慎。

大豆进口牵涉中国几十万家养殖企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原料供应,进出口都需要站在产业健康和经济安全角度考虑,显然简单翻倍订单,对中国而言既不现实也不合理。

特朗普喜欢公开发推表达态度,实际上更多为内政服务,拉拢支持者,彰显“强硬”姿态,给盟友队友施压甚至制造舆论氛围,美国农民依赖出口中国大豆,贸易战确实冲击了他们的收入,这也是特朗普借大豆做筹码的根基——用贸易政策回应农民群体的经济诉求。

即使在瑞典开了多轮会,双方仍未达成实质协议,有意愿继续谈判但分歧依旧很大,尤其是关乎核心技术转让,知识产权和市场准入等根本问题,农产品大宗商品波动牵连全球市场,任何紧张升级都会引发连锁反应,价格、物流、生产等都可能受冲击。

此时双方如果单纯靠大豆订单作为妥协筹码,终究是一剂“治标不治本”的药,贸易摩擦的根本是产业公平和发展战略的博弈,需要更多智慧和耐心,而非单方面的压力和威胁。

如果中国无视特朗普的威胁,保持自身供应链安全和市场稳定,美国这边关税延期可能也难以继续,两国贸易战或将再度加剧,而一旦打起来,伤害最大的是两国乃至全球市场,除此之外,美国农民也难以真正受益。

中美双方未来的谈判,需要更多沟通和妥协,在保护本国利益同时找到共赢的路径,像特朗普这样的“威胁-回旋”套路,只会制造更多不确定感,让局势更加胶着。

特朗普这条大豆推文,很明显是他的“老把戏”:用大豆拉拢中国给自己政治资本,又试探中方底线,而中国当然不会上套,毕竟双方已经经历了太多波折和教训。

未来的路看起来还很长,中美双方需要用智慧把风险降到最低,推动贸易关系回归理性,大豆订单能否翻倍,不是关键,关键是能否达成一个让双方都能接受的稳定协议,这才是终极目标。

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合作才是硬道理,中美如果能够放下成见,拿出实际行动,未来贸易战的阴霾才会变成过去。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