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铜仁:鲜食玉米“甜蜜革新” 引领“未来”农业发展

仲夏时节,铜仁市德江县合兴镇新合朋的山梁上马文才正小心翼翼地剥开玉米苞叶,查看玉米灌浆情况,指缝间鲜嫩鲜嫩的玉米棒子透过大地的气浪飘来清甜清甜的糯唧唧的清香。

航拍的铜仁市德江县合兴镇新合朋鲜食玉米种植区(部分)。申逸恺摄

马文才是合兴镇鲜食玉米的种植大户,望着坡耕地里迎风摆浪的玉米秆子,马文才告诉记者:这些层层叠叠、绵延向上的绿色梯田里种植的全是鲜食玉米,由政府培育并安排农技人员指导种植。这种乳熟期就采收的玉米品种,籽粒饱满如珍珠,蒸煮后甜糯交融,既保留着谷物的醇香,又带着水果的清甜,采摘后通过清洗、真空包装、杀菌等程序后,可即食也可蒸煮后食用。更妙的是,它比普通玉米早熟一个月,秸秆还能做青贮饲料。闲置的大山四季里都能产生经济效益。

回顾过往,铜仁526.6万亩耕地中,超半数镶嵌在坡度15度以上的山峦间,像撒落在群山褶皱里的碎银,全市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平缓耕地仅占11.92%,500亩以上集中连片坝区不足7%。186万农村劳动力中72%涌向城市,留守的“60后”农人守着“巴掌田”,难以奢望平原地区的规模化效益。“我们不能拿短板跟人家长板比。”铜仁市农技站站长陈玮在调研日志中写道,“坡耕地要突围,必须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路”。

省农业科学院旱粮研究所一名专家在帮助企业解决鲜食玉米加工胀袋问题。王东摄

“往年种普通玉米,一亩地收800来斤,除去成本挣不到几个钱。今年这甜糯玉米,光青棒就能卖两千多!”马文才脸上漾着久违的笑意。而这笑容背后,是铜仁市逐渐对耕地现状的清醒认知。

2023年铜仁市人民政府与贵州省农科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以技术的革新引领“未来”农业的发展。自此以来,铜仁市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的同时,盘活撂荒耕地资源,大力打出“良种良技”组合拳,引进高产、抗病性强、耐旱和生长周期短的鲜食玉米品种,并指导农户实行错峰种植,建设鲜食玉米加工厂,提升经济附加值,鲜食玉米产业向标准化、高效益方面蓬勃发展。仅2025年,铜仁市便整合250万元省级资金、900余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培育100亩以上规模经营主体115家。从“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企业带动,到“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抱团发展,再到“电商直播+网红带货”的新潮营销,一根小小的玉米棒,串起了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助农增收的“甜蜜产业”。

邵明波是省农科院旱粮所书记,自铜仁开始规模种植鲜食玉米起,他便带着团队“扎”在铜仁的山间地头,指导当地群众种植鲜食玉米,并带领团队全程指导工厂建设。这几年,他亲自到田间地头推广穴盘基质育苗、地膜保温等技术,让鲜食玉米在200至1000米的海拔梯度上“错峰生长”,从4月到10月都有鲜棒上市。11月至次年3月,进入鲜棒真空期,前期加工好的真空玉米就成为超市里的抢手货。价格实惠,不添加防腐剂,利用高温高压灭菌的方法锁住了刚从地里摘出来的新鲜,延长了铜仁鲜食玉米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煎茶镇煎茶社区贵州果果语录山茶油有限公司的传送带上鲜食玉米正被送至下一工序开展去头去尾。申逸恺摄

“邵书记,您快来看看,这几株叶子有点发黄!”清晨六点,松桃苗族自治县大路镇的玉米地里,村民杨放明举着手机视频通话。“这是典型的缺钾症状,最近雨水多,钾肥流失快。”视频里,邵明波指导着施肥方案,“记住‘三看’:看天、看地、看苗情,咱们的坡耕地薄,施肥得像绣花一样精细”。

在德江县合之兴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加工车间,邵明波带领团队为来做工的农户讲解加工技术,并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讲解原理。车间工人们表示“原本我们都只会下地干活。现在工厂里,不怕风吹日晒雨淋,工作环境干净整洁,又学会了新的技术!”通过产业融合发展,邵明波带领团队不断提升周边农户技术水平,为实现从第一产业向三产融合转型发展奠定了农户技术储备。

在德江县贵州合之兴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记者看到,刚采收的玉米经过清洗、分级、真空包装,杀菌等程序变身“即食玉米棒”。“我们公司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模式,以往的普通玉米都是论斤卖,而今的鲜食玉米在加工后论个卖,身价是翻了几倍。”公司负责人马文才指着包装上的“梵净山珍”logo介绍,这些带着山野气息的玉米棒,正通过冷链车发往粤港澳大湾区的超市货架。据不完全统计,德江县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已达22063亩。

资金保障上,铜仁市构建起“省级资金+东西部协作+社会资本”的多元投入机制,创新推出“玉米贷”金融产品,种植户凭订单就能申请贷款,2025年已发放贷款1200万元。2025年铜仁全市累计完成鲜食玉米示范种植3.31万亩,较上年增加2.03万亩,增长165.1%,带动种植10.38万亩。

“土地流转有租金,田间务工有薪金,年底分红有股金。”松桃苗族自治县大路镇大路镇大路社区党支部书记杨通鹏算起“三本账”笑开了花。2023年以来,松桃苗族自治县大路镇大路社区采取“村集体+大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盘活1000亩土地,带领群众鲜食玉米种植就业增收。截至2025年7月中旬,该社区就已发放土地流转费38万余元,支付群众劳务工资90余万元。

夕阳西下,余晖为黔东大地连绵的坡耕地镀上新的希望。田埂上,收工的农人哼着山歌,竹篓里的玉米棒碰撞出清脆的声响。从“坡耕地”到“金银坡”,从“传统种植”到“特色产业”,鲜食玉米正带来种植理念、种植手段、销售方式、销售途径的“甜蜜革新”。铜仁市把科技赋能农业产业发展,也正逐步引领“未来”农业发展模式。这场生动的“甜蜜革新”,正让大山孕育更多的希望,破土而出,向阳而生。(邹长红、申逸恺、董其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