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6名“驴友”携1只狗违规进入广东江门古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探险被困,引发关注。据媒体报道,经救援,至当日23时,6名受困者均安全抵达管理站。相关部门已对这6名“驴友”未经批准擅自进入广东江门古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行为立案调查,并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近年来,“驴友”野游遇险的新闻并不少见:有人擅自闯入未开发的原始森林失联,有人无视警示标识在险峰被困,有人为拍摄“网红打卡照”在悬崖边缘滑落……每当此类事件发生,救援队伍总会以血肉之躯筑起生命防线,但与此同时,“该不该救”“如何避免再救”的争议也始终存在。在敬畏生命、全力救援的前提下,针对违规探险者的惩戒机制亟待完善。唯有救援与惩戒双管齐下,方能既守护生命安全,又维护规则尊严。
生命至上,每一次救援都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诠释。但感动之余,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许多遇险本可避免。部分驴友的任性冒险,实则是将个人私欲凌驾于公共安全之上——他们或盲目自信于“极限挑战”,或无视景区明确标识,或缺乏基本户外技能却执意深入险境。当救援队伍一次次为这种“任性”买单,公共资源被不合理占用,不仅可能延误其他真正需要紧急救援的呼救,社会公平与资源分配的平衡也被悄然打破。
惩戒绝非冷漠,而是对规则的捍卫。对违规探险者的适度惩戒,本质是对生命的另一种守护。试想,若明知擅自进入未开发区域需承担救援费用,若清楚破坏生态、违禁穿越将承担法律后果,多少人会在冒险前审慎三思?让违规者承担相应救援成本,既是对其行为的纠偏,更是对社会资源的尊重。
惩戒之外,更需构建“预防—教育—监管”的全链条治理体系。一方面,通过媒体宣传、景区提示、户外组织培训等渠道普及安全知识,让“驴友”明白:探险不是“说走就走的浪漫”,而是需要专业准备、风险预判与责任担当的严肃行动。另一方面,借助技术手段加强监管,在危险区域布设智能监控系统,对擅自闯入者及时预警并劝返。此外,对户外俱乐部、旅行社等机构从严开展资质审核,杜绝“零门槛”组织高风险活动。唯有织密制度之网,才能降低“遇险”概率,让探险真正回归理性与安全的轨道。
救援与惩戒,从来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文明社会的双重担当。前者体现对生命的珍视,后者彰显对规则的敬畏。唯有让惩戒成为“清醒剂”,让规则成为“安全带”,探险精神才能真正在理性与负责的土壤上绽放光彩。
审核: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