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69年夏,慰问团来到昆明军区访问,后勤部门准备了酸梅汤招待。军区副政委的儿子

1969年夏,慰问团来到昆明军区访问,后勤部门准备了酸梅汤招待。军区副政委的儿子一时嘴馋,偷偷喝了2大杯酸梅汤,被告知给父亲。副政委回家后,脱下了布鞋,用鞋子狠狠打了儿子的屁股。

蓝耕荒出生在重庆一个普通的革命家庭,他的父亲蓝蒂裕早年投身地下工作,生活条件艰苦,从小就教育子女要勤俭节约。蓝蒂裕出身贫苦,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做报刊发行员,同时暗中开展党的活动。1949年蓝蒂裕牺牲时,蓝耕荒还小,但父亲留下的遗训影响了他一生。那是一首诗,强调耕荒的精神,意思是不能让土地荒芜一天,象征着坚持革命和廉洁。蓝耕荒母亲郑彻带着他长大,家境清贫,他从小帮忙干活,捡柴禾,担水,双手磨出老茧。1956年,16岁的蓝耕荒入伍,当了通讯兵,在云贵高原训练,扛线杆,拉线架设,脚底起泡也坚持。部队生活让他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1964年他作为先进代表参加表彰大会,汇报工作时声音洪亮。加入党组织后,他负责通信保障,处理复杂地形任务,从不松懈。转业前积累经验,1978年调到四川省公安学校做后勤,检查物资,协调工程,从不出现资金差错。整个职业生涯,他骑自行车上下班,衣服补丁多,从不追求特殊待遇。这段经历让他明白,公家东西一丝一毫都碰不得,就像父亲教导的那样,廉洁是底线。

蓝耕荒的教育方式受父亲影响深远,他总强调公家一根针都不能拿,这成了家训。1969年夏天,昆明军区迎来慰问团,后勤准备酸梅汤招待客人。蓝耕荒当时是副政委,大儿子偷偷喝了两杯,本是为客人准备的饮品,结果被发现。蓝耕荒知道后,用布鞋打了儿子屁股,教训他公家物品不能私拿,你喝了别人就少一份。这件事虽小,却体现了严格要求,儿子从此改正,不再乱拿东西。蓝耕荒平时工作忙,陪伴子女少,但用行动示范。小儿子幼儿园时问什么最厉害,他说真理最强大,长大后儿子才懂。初中军训时,小儿子想骑车探路,他说要步行锻炼意志,儿子于是跟着大家走几十公里。这些小事积累起来,形成了红色家风,子女们学到廉洁和踏实。蓝耕荒视公家物品为高压线,一针一线都不准动,这不光是规矩,更是品格考验。在那个年代,许多人面对诱惑容易松懈,但他坚持下来,子女也继承了这种作风,避免了小毛病酿成大祸。

事件后,蓝耕荒继续在军区工作,保持廉洁作风,检查子女物品,确保无不当来源。他用父亲的诗教育后代,诵读时强调责任感,子女围坐倾听。家庭聚餐分菜均匀,从不偏袒,教大家勤俭。子女长大,他监督学习,纠正错误。退休后,蓝耕荒住在泸州,生活规律,早起散步,捡垃圾扔桶里。参与学校活动,讲述父亲故事,声音洪亮,学生记笔记。2021年上电视节目,读给父亲的回信,观众鼓掌。回乡时与妹妹进旧校,加入合唱,手臂挥动。晚年骑车买菜,挑选蔬果,回家切块。子女探望时,煮简单饭菜,聊工作,提醒踏实。孙辈背诵诗词,他指纸张指出重点。高龄仍走访战友,坐公交握手回忆。整个一生,他践行父亲遗愿,把努力融入集体,子女在岗位勤恳,延续清廉。蓝耕荒的教育不是空谈,而是从小事抓起,像酸梅汤那样,防微杜渐,避免子女走弯路。这种家风在当下社会仍有价值,许多家庭忽略小节,导致问题积累。

蓝耕荒的家风传承源于父亲蓝蒂裕的牺牲精神,蓝蒂裕被捕时全身受伤仍不屈,留下的诗成了精神支柱。蓝耕荒入伍后,从基层干起,通信兵工作琐碎,但他一丝不苟,确保任务完成。转业到公安学校,后勤管理经手大笔资金,从不出错,强调节约,捡废纸修设备。退休生活简单,不依赖子女,保持独立。子女受此影响,在各自领域发扬廉洁,像大儿子喝汤被教训后,学会自律。小儿子军训步行,磨炼意志,长大后明白父亲用意。孙辈也学到这些,背诗词时认真。蓝耕荒晚年走访老战友,回忆高原日子,感慨坚持重要。他出现在节目中,读信时朴实,传递正能量。这种传承不是形式,而是融入生活,避免了家庭松散。许多人退休后松懈,但他保持节奏,子女因此受益。家风像链条,一环扣一环,断了就乱套。蓝耕荒的例子说明,从小教育公私分明,能让后代少犯错,走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