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13年,吴国刺客要离一矛刺穿庆忌的胸膛。临死前,庆忌制止左右加害要离,说:“今天死一个勇士已经够了,放他离去吧。” 当时,吴国新君阖闾刚继位不久。被他派专诸刺杀的吴王僚,有一个勇冠三军的儿子,名叫庆忌。 此人有万夫不当之勇,在军中威望极高。父亲被杀后,庆忌逃亡卫国,招兵买马,时刻准备杀回姑苏,为父报仇。 一天,阖闾忧心忡忡地对伍子胥说:“庆忌不死,我心不安。此人勇力绝伦,若派大军征讨,恐难取胜,爱卿可有良策?” 伍子胥眉头紧锁,沉声答道:“大王,对付庆忌这等勇士,正面强攻乃是下策。唯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派一刺客行刺,方是上策。” 阖闾叹了口气:“谈何容易,庆忌警惕性极高,身边高手如云,谁能近他的身?” 伍子胥缓缓说道:“臣举荐一人。此人名叫要离,是个渔夫。他虽然身材瘦小,但心志坚毅,勇力过人。更重要的是,他渴望扬名立万,为此可以不惜一切。若要刺杀庆忌,非他莫属。” 不久,要离被带到阖闾面前。 阖闾看着这个比自己矮一个头的瘦弱渔夫,皱着眉问道:“伍子胥说你能杀庆忌,可我看你,手无缚鸡之力,如何能成事?” 要离抬起头,目光灼灼地迎向阖闾,平静地说道:“大王,杀庆忌,靠的不是蛮力,而是计谋。若要让他放下戒心,必先让他对我深信不疑。为此,我需要大王配合我,演一场苦肉计。” 几天后,两则消息如惊雷般炸响了吴国都城。其一,渔夫要离因言语顶撞,触怒阖闾,被下令斩去右臂;其二,阖闾余怒未消,竟下令将要离的妻儿尽数杀死,并焚尸扬灰。 一时间,吴国上下无不唾骂阖闾的残暴寡恩。 而要离,则在伍子胥的暗中“帮助”下,拖着残破的身体,逃出了吴国。他一路向北,沿途乞讨,逢人便哭诉自己的遭遇。 在卫国都城濮阳,要离终于打听到了庆忌的下落。他不做片刻停留,径直来到庆忌下榻的驿馆,求见公子。 庆忌早已听闻了要离的惨事,但心中还是充满了警惕。他坐在堂上,看着门人将那个衣衫褴褛、面如死灰的断臂人引入。 要离一见到庆忌,便“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用仅剩的左手捶打着地面,悲愤地哭喊道:“公子,阖闾那暴君,不但斩我手臂,还杀我妻儿,此仇不共戴天!听闻公子在此招揽义士,共讨国贼,要离虽成废人,也愿追随公子,为您效死,只求能亲眼看到阖闾伏诛!” 庆忌面无表情,内心却在飞速盘算。他缓缓开口,说道:“你的事,我听说了。只是,阖闾为何要如此对你?你又怎知我在此处?” 要离声泪俱下地控诉了阖闾的无道,又解释说是伍子胥于心不忍,才暗中放他一条生路。 尽管要离的表演天衣无缝,但庆忌依旧没有完全相信。他沉吟片刻,平静地说:“壮士的遭遇,我深感同情。只是此事体大,我需派人核实。你暂且在馆中住下,待我查明真相,再做计较。” 说罢,庆忌立刻派出心腹,快马加鞭赶赴吴国姑苏城,暗中打探消息。几天后,探子回报,消息完全吻合:要离确实被斩断了右臂,阖闾也确实下令焚烧了他的家宅,城中百姓都说要离的妻儿被活活烧死。 至此,庆忌的疑虑才彻底打消。他亲自来到要离的房间,设下酒宴为其压惊。 宴席上,庆忌举杯敬道:“先生,前几日多有怠慢,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请受庆忌一拜!” 要离连忙回礼,感激地说:“公子言重了!您行事谨慎,乃是成大事者之风,要离岂敢怪罪。” 酒过三巡,庆忌向要离询问吴国朝堂的虚实。要离将吴国的人事、军备等情况一一道来,分析得头头是道,让庆忌大为叹服,更引为心腹。 三个月后,庆忌集结好了军队,准备乘船渡江,突袭吴国。他正式任命要离为大将,并将他安排在自己的旗舰之上,共商军机。 大船之上,庆忌意气风发,他拍着要离的肩膀,豪迈地说道:“先生,等我夺回吴国,你就是头等功臣!” 要离低着头,用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喃喃自语:“公子,对不住了。” 就在此时,江风大作,船身猛地一晃。庆忌的注意力被江上的风浪吸引,身形也随之摇晃。 就是这个瞬间,要离眼中寒光一闪,用他仅剩的左手,从袖中抽出一柄早已准备好的短矛,用尽全身的力气,狠狠刺向了毫无防备的庆忌。 矛尖入肉,鲜血喷涌。庆忌高大的身躯猛地一震,他难以置信地低下头,看着穿透自己胸膛的矛杆,又缓缓抬起头,看向眼前这个自己无比信任的断臂之人。 庆忌看着要离,朗声大笑道:“没想到天下间竟有你这等壮士,不惜杀妻断臂,敢来刺杀本公子!” 左右亲兵反应过来,怒吼着便要上前将要离碎尸万段。庆忌却抬起手,用力地挥了挥,制止了他们。 他喘息着,对众人说道:“罢了,放他离去,让他求名得名吧,今天死一个勇士已经够了。” 庆忌死后,完成了使命的要离,顺利回到吴国。 吴王阖闾大喜,说要给予要离丰厚的赏赐。 但要离却拒绝了,当场拔剑自刎而亡。#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