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82年,一老太太到当地的党史办找丈夫。工作人员劝她去公安局找人。这时,老太太

1982年,一老太太到当地的党史办找丈夫。工作人员劝她去公安局找人。这时,老太太掏出一张照片,没想到工作人员一看照片,立刻说,马上给您找。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汕头澄海党史办来了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工作人员以为她要找失踪人口,正准备让她去公安局。 突然,老太太颤巍巍掏出一张泛黄照片,照片里穿西装的青年眉目清朗,党史干部顿时肃然起敬:"您等着,我们马上联系上级!" 而这张照片揭开的,正是中共早期隐蔽战线传奇人物许包野跨越半个世纪的红色恋歌。 1917年冬天的岭南婚房里,红烛映着17岁新郎许鸿藻的忐忑。这个在泰国长大的侨商少爷刚被父亲从学堂拽回来,被迫迎娶素未谋面的揭阳姑娘叶巧珍。 当新娘自己掀开盖头时,少年郎塞给她一张写着"尔即汝,他即彼"的纸条,承诺若她不愿,随时可以离开。 这个细节藏着许家少爷的与众不同,原来他早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萌生了平等思想。 叶巧珍把纸条藏进嫁妆箱底,给自己改名叶雁苹。鸿雁与苹藻的典故出自《诗经》,这个只读过《女儿经》的姑娘,在新婚夜就感知到丈夫身上不一样的气息。 油灯下,许鸿藻把《新青年》杂志裁成识字卡片,用报纸边角教妻子描红。三年后儿子出生,他给孩子取名适欧,说要让孩子活在新世界。 这些生活碎片拼凑出早期共产党员的家庭图景,革命理想最先照进的,往往是身边最亲密的人。 1920年码头分别时,叶雁苹拽住丈夫西装袖口的画面,成为两人人生的重要转折。 已改名为许包野的许鸿藻远赴欧洲求学,在柏林啤酒馆遇见改变他命运的朱德。 而且,1923年哥廷根大学那场雪夜的宣誓,还是中共旅欧支部发展知识分子的典型场景。 许包野每月20页的家书堪称革命者的柔情教科书,夹着莫斯科红场明信片,改编《西游记》故事暗喻革命,甚至把情诗写在给儿子的识字卡片上。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共产国际急召许包野归国。汕头老宅重逢时,儿子已经长成少年,妻子能写工整的"苹念鸿藻"家书,而他西装内袋藏着开封地下党联络图。 十天后那个离家的清晨,许包野留给妻子的檀木匣里,瑞士女表滴答声伴随母子合影,这个细节被党史研究者视为革命者家国抉择的缩影。 化名"阿宝"的许包野在鼓浪屿创造了我党城市工作的奇迹,根据记载,他利用茶叶篓夹层传递《红旗周报》,三个月发展党员近千人。 1934年上海租界里那个戴金丝眼镜的"宝尔",怀表里依然藏着妻儿照片,这个细节被老同志写进回忆录。但不幸的是,同年7月,许包野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34岁。 叶雁苹守着檀木匣等了48年,直到1982年那张照片惊动党史办。 工作人员在档案室尘封的《红旗周报》合订本里,发现主编"阿宝"的笔迹与她手中照片完全吻合。 这位83岁老人终于等来烈士证明书时,把丈夫的德文版《共产党宣言》捐给了汕头博物馆。 这段被时光尘封的革命爱情,折射着早期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他们用家书传递理想,用明信片寄托思念,在民族存亡之际把最深沉的情感化作前行动力。 许包野离家时那个未说出口的告别,叶雁苹半个世纪的等待,共同诠释了"苹藻相依"的誓言如何超越时空。 如今汕头冠陇乡的老宅墙上,还挂着两人新婚时的合影,玻璃相框后的《新青年》残页,默诉着革命与爱情的永恒交响。 信息来源: 中共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许包野烈士生平》 江苏省委党史办《雨花台烈士档案·许包野卷》 厦门日报官方《鼓浪屿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