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天,乾隆问候一个大臣:“你每天这么早来上朝,在家吃早餐了吗?”大臣说吃了,乾隆又

天,乾隆问候一个大臣:“你每天这么早来上朝,在家吃早餐了吗?”大臣说吃了,乾隆又好奇地问:“早餐吃什么啊?” 清晨五鼓,紫禁城的天色还未亮透。一道道人影从宫门外鱼贯而入,脚步不急,神情肃然。朝会时辰未到,但三品以上大员已纷纷立于奉天殿外,按品级列队。 此时正值乾隆中期,朝政稳定,宫廷礼制严谨。每日早朝,是天子巡视百官、处理国政、体现皇权的一环。多数官员并不抱有朝会上“陈言立功”的期待,他们更怕迟到——因违制而获罪。 乾隆帝常在鸡鸣之际便起身,由太监伺候更衣梳洗,随即乘舆步入奉天殿。身后侍从静默无声,只有轻微布靴踏地之声与衣角摩擦声,在空旷殿宇中微微回荡。 那天早上,天色尚暗,朝会刚定。乾隆巡视百官目光忽落于一位满面倦容的大臣身上。 那是一位年过五旬的侍郎,常年在早朝中为首到者,风雨无阻。此刻他神情如常,立身笔直,只是眼下微青,显然已多日未得安眠。 乾隆驻足,看着他片刻,忽然问了句并不常见的问题:“卿每日如此早来,可曾用过早膳?” 大臣听后躬身答道:“启禀皇上,臣今晨已用。 乾隆略一颔首,又问:“吃了什么?” 这一问,在常人看来平淡无奇,但在当时众目睽睽、君臣肃立的场合,略显突兀。殿前静了一瞬,空气凝滞。 大臣答得简短,只道:“吃的是俸禄。” 这一句,既如实回应,又带巧思。无需赘言粮食种类,亦不显庸俗,却清楚表达:臣子的口粮来自圣恩,饮食虽简,亦心怀感激。 乾隆听罢,微微一笑,未再多言,转身缓步而去。 旁立百官虽不动声色,心中却各有感想。有人敬佩大臣临场应对之沉稳,有人惊叹皇上突然发问之意在言外。更多人想到的,是这位大臣多年来早朝不辍,年年风雨中伫立宫门前,原来饮食寡淡,生活清贫,却毫无怨怼。 乾隆的微笑背后,或许不止是赞许,更有一丝惭愧。清廷虽盛,却也有勤政者劳而不获、清廉者困于寒素的现实。他是一国之君,也知道这些人扛着制度之重默默前行。 自此之后,乾隆有时在内廷批阅奏章间,偶尔提笔留句:“朕知卿苦,慎终如始。”没有颁旨,也没有褒奖,只是透过这些只字片语,暗示自己未忘那一日清晨的对视。 官员之间,亦开始流传那句“俸禄当膳”的典故。不以夸口,只为自勉。 若干年后,这位侍郎病退,乾隆下旨准其带俸还乡,并附赐一匾,匾上无功绩年表,只题四字:“守正笃行”。 这不是一段惊天动地的史事,而是一次细节中的帝王审视。它揭示的,不是君臣之间的博弈,而是一个制度下,个体的生存姿态。乾隆的提问,大臣的回答,藏着那个时代秩序的纹理:官不言苦,帝不露怜,但彼此都懂得那份不说的疲惫与坚守。 这样的故事流传下来,不为风趣,而是因为它真实。它讲的是权力与责任如何交错,又如何在黎明未明之际,用一句平淡问话,透露出千钧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