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和嘉庆这爷俩就是相互恶心——乾隆看不上嘉庆,要不是没得选,高低不选这货,类似的话,不仅私底下说,就是当着众人也这么干。 乾隆出生在康熙五十年九月,那时候雍亲王府里还挺热闹。他从小就练满语和骑射,雍正上台后,他被封为宝亲王,帮着处理点政务。雍正十三年,他二十五岁接班,改年号乾隆,意思是天道昌隆。他在位时,打了好几场仗,比如平定准噶尔叛乱,从1755年到1760年,军队推进新疆,疆土扩大不少。他还搞《四库全书》,学者们埋头整理古书,花了好几年才完成。 乾隆有十七个儿子,早年嫡子都早早没了命。他对儿子教育抓得紧,亲自管武艺训练。十五子永琰是乾隆二十五年十一月生的,在圆明园长大,母亲魏佳氏是汉官出身,后来抬旗入满洲镶黄旗。永琰小时候学儒家书,练书法。1773年十二月,乾隆秘密选他当储君,在乾清宫写诏书封起来。1789年,他封嘉亲王,参加祭祖活动。 乾隆晚年到处巡视,比如1784年南巡,沿运河走一趟。1795年十月,他说要禅位,不想超康熙在位时间。次年二月,永琰登基,改嘉庆。他在位二十五年,处理白莲教叛乱,派兵围剿,花了好几年。嘉庆道光元年九月在热河行宫去世,六十岁,葬昌陵。他的统治有叛乱和海盗问题,试图管财政,但效果一般。 乾隆对皇子要求高,富察皇后生的两个嫡子早逝。乌拉那拉皇后失宠,她的儿子永璂就没戏了。乾隆最喜欢五子永琪,能文能武,当秘密接班人。但永琪二十六岁病死,乾隆七年没动立储的事,朝臣劝他也不听。 乾隆六十三岁,只剩七个儿子可选。四子和六子过继出去了,十二子永璂因为母亲原因被刷掉。八子永璇爱喝酒闹腾,乾隆派人骂他。十七子永璘只顾赚钱,不合适。十一子永瑆书画好,但骑射差,乾隆不满意。十五子永琰没啥亮点,但听话,乾隆无奈选他。 乾隆七十多岁,秘密写诏书放匾后。他在天坛祭祀时祈祷,如果永琰不行,就让上天早点收走他,好换人。私下他对臣子说永琰一般,要是有更好的绝不选。在朝堂上,他公开说继承人得贤能,不然上天该决断。 禅位后,乾隆还住养心殿,嘉庆住偏殿。每天嘉庆去请安,乾隆审奏折。外省官先见乾隆,再见嘉庆。乾隆老了话说不清,让和珅转述。嘉庆老婆死后,乾隆不让大办丧礼,只能简单办。 乾隆对嘉庆的看法,从选储就开始暴露。他觉得嘉庆没大才华,只好将就。历史记录显示,乾隆在立储祈文中直白表达不满,希望上天帮忙纠错。这种父子间的不信任,延伸到禅位后。乾隆训政四年,嘉庆啥事都得听他的,没独立空间。 这种关系让嘉庆积累怨气,虽然表面顺从。乾隆宠和珅,让和珅地位高过嘉庆,这加剧矛盾。乾隆公开场合的言论,像在提醒大家,嘉庆不是最佳选择。这种直言不讳,反映乾隆强势性格,也暴露皇室权力斗争的现实。 乾隆驾崩是嘉庆四年二月,八十九岁,葬裕陵。嘉庆马上动和珅,二月二十二日列二十条罪,贪污僭越什么的。侍卫抄家,抄出金银相当于清廷十五年收入。嘉庆赐白绫,和珅自缢。他的媳妇和孝公主没受牵连,留了点财产。 嘉庆掌权后,派人平白莲教,将军带兵进山剿匪,好几年才结束。他还打海盗,船队出海轰击。试着改革,减开支,调官员,但腐败没根除,卖官还流行。1813年,天理教攻紫禁城,嘉庆督侍卫抓人。 嘉庆还管苗民叛乱和越南事,不许改国名南越,但同意越南称呼。他去热河巡视。道光元年九月,他在避暑山庄病倒,去世。儿子旻宁继位,道光帝。嘉庆葬昌陵,庙号仁宗。 乾隆和嘉庆的关系,反映皇室继承的无奈。乾隆看不上嘉庆,却不得不选,公开私下都说出口。这种互相恶心,影响了嘉庆的统治风格。他上台后先砍和珅,就是泄愤。历史看,这爷俩的矛盾,源于乾隆的高标准和权力欲。 清朝这种父子帝王模式,本该传承平稳,但乾隆的挑剔让嘉庆憋屈四年。嘉庆后来虽努力治国,但内忧外患不断。乾隆的强势,间接让嘉庆的改革难推进。这段历史提醒人,皇位继承不光看血缘,还掺杂个人偏见。 乾隆时代是清朝巅峰,疆域大,文化盛。但到嘉庆,叛乱频发,国力下滑。乾隆对嘉庆的不满,或许预示了王朝转折。嘉庆的忍耐和爆发,显示他不是软柿子,只是时机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