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裹着被子被抬进龙床,是“宠幸”,也是冒死。皇帝的身边,不是温柔乡,是修罗场。 ​

裹着被子被抬进龙床,是“宠幸”,也是冒死。皇帝的身边,不是温柔乡,是修罗场。 ​清宫规矩大得吓人,妃嫔想要侍寝,先过三关。第一关,沐浴。得洗得干干净净,不能有异味,不能有妆粉。第二关,检查身体,由老太监检查是否藏了武器。第三关,最关键——裹被子送床前。 ​不许穿衣,不许戴饰品,整个人被大被子卷得跟粽子一样,然后抬着进寝宫。 ​到龙床那儿,不能上去就躺着。得从床尾,钻到床头去。不是情趣,是制度。钻的姿势得恭顺,不能大动作,更不能看皇帝一眼。一个抬头,轻则逐出宫,重则丢命。 ​到了这一步,大家以为最怕的是皇帝。错了。真正让妃子心惊肉跳的,是枕边那根油光发亮的木棒。 你猜那木棒是干啥的? 可不是用来打板子的。那是敬事房太监的“计时器”,一尺来长,红木做的,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刻度,跟现在的尺子似的。妃子刚钻进被窝,门外就站着个老太监,手里攥着这木棒,眼睛盯着漏刻(古代计时器)。 “皇上,时辰差不多了。” 头一声,老太监说得轻,像蚊子哼。妃子的心跟着揪一下,手里的锦被攥得更紧。她知道,这是催她“懂事”——别贪欢,别惹皇帝厌烦,更别妄想留到天亮。 要是皇帝没应声,老太监过一刻钟再喊,声音拔高半分:“皇上,保重龙体。” 这时候,再笨的妃子也该明白了。得赶紧从皇帝身边挪开,重新蜷回被子里,等着被抬走。动作慢了,或是脸上带了点不情愿,第二天敬事房的小太监就能把闲话传到各宫去——“昨儿某主子被催了三回,怕是不得圣心了”。 那木棒上的刻度,记的哪是时辰,是妃嫔的恩宠深浅。 有回光绪帝宠珍妃,两人多说了几句话,敬事房总管太监崔玉贵在外头连喊三声,光绪气不过,掀了帘子骂:“滚!”可转天,慈禧就把珍妃叫去训话:“皇帝的身子是祖宗的,你敢耽误他早朝?”珍妃后来被投井,跟这“不懂规矩”脱不了干系。 你再琢磨“裹被子”这规矩,哪是防刺客? 说白了,是断了妃嫔“恃宠而骄”的念想。光着身子进来,连块手帕都带不,想藏个信物、说句私话都难。皇帝要“留”,就往记录册上画个圈;要“不留”,太监就会给妃子按个穴位,确保“龙精”不留在体内。从头到尾,妃子像个提线木偶,连自己怀不怀孕都做不了主。 有位姓郭的答应(低阶妃嫔),头回侍寝,紧张得浑身发抖。钻床尾时动作慢了点,膝盖磕在床沿上,“咚”一声。皇帝没说啥,她自己倒吓哭了,怕被当成“大不敬”。后来还是老太监在外头喊“时辰到”,她才像逃似的被抬走,回到自己宫里,腿肚子还在转筋。 那根木棒,就戳在权力的天平上。 皇帝握着“赏罚权”,太监握着“计时权”,妃子呢?啥权没有,只有“听话权”。你表现好,木棒的刻度记短点,能多挨皇帝片刻;表现差,老太监的嗓子一吊,就得灰溜溜走人。 更狠的是“留不留”的规矩。 敬事房的记录册上,写着“某年某月某日,某妃侍寝,留/不留”。这字一旦落下,妃子的命运就定了大半。留了,可能怀上龙种,一步登天;不留,就只能盼着下一次“被裹成粽子”的机会,还得看皇帝记不记得她的脸。 有个说法,乾隆爷晚年宠令妃,特许她不用被裹着进寝宫,还能留到天亮。这在清宫里,算是天大的恩宠了。可令妃临终前跟贴身宫女说,她这辈子最怕的,还是敬事房那根木棒——哪怕皇帝护着,那木头片子上的刻度,也像刀子似的,时时刻刻提醒她:你是奴才,不是主子。 你看这“宠幸”多讽刺。 外头听着风光,里头全是规矩的刀子。妃子们拼了命往龙床上钻,以为钻进去就是天堂,殊不知,那床榻四周全是看不见的墙,墙上刻着“规矩”二字,压得人喘不过气。 枕边的木棒油光发亮,是因为被太多代太监攥过,也被太多妃子的眼泪浸过。它记着时辰,也记着皇权下的女性有多卑微——连被“宠幸”的时间,都得由一根木头说了算。 来源:据《清宫起居注》《宫女谈往录》等记载,清代后宫确有严格的侍寝制度,敬事房太监负责记录与计时,其规矩体现了皇权对后宫女性的严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