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大将军郭威发动兵变,闯入太后李三娘寝宫,李太后说:“皇位尽可拿去,别伤我性命”。 郭威跪倒在地说:“郭威一片忠心,只为诛灭奸佞。” 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称帝仅一年多就病死了,由年仅18岁的儿子刘承祐继位,也就是后汉隐帝,原本的皇后李三娘则“升级”成了皇太后。 这时的后汉,以郭威、史弘肇、杨邠、王章为首的一群老臣,都是跟着刘知远打天下的开国元勋,手握重兵不说,还个个脾气火爆。 小皇帝刘承祐刚登基时,还知道自己根基不稳,对这些老臣客客气气的,但年轻人嘛,谁愿意一直被人管着?尤其是当皇帝的,时间一长,就觉得这些老臣碍眼了。 李三娘作为太后,夹在儿子和老臣之间,日子也不好过,她早年嫁给刘知远时还受过不少苦,好不容易熬成太后,只想安稳度日。 因此,李三娘常常规劝刘承祐,可这时候的刘承祐,早就听不进老妈的话了。 刘承祐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当得太憋屈了。朝堂上,杨邠和王章把持着大权,连他想增加后宫妃子的数量,都会遭到反对;军权上,郭威和史弘肇等人手握重兵,尤其是史弘肇,性格耿直,说话一点情面都不讲,好几次在朝堂上让刘承祐下不来台。 刘承祐频频召来宰相苏逢吉、舅舅李业等信任的人,商量着怎么把这些碍眼的老臣一网打尽。苏逢吉等人也是有野心的,和小皇帝一拍即合,很快就制定了一个 “除草计划”。 公元950年11月,刘承祐觉得时机成熟了。这一天,杨邠、史弘肇、王章像往常一样上朝,刚走到宫殿门口,就被一群埋伏好的士兵砍倒在地。可怜这三位老臣,为后汉立下汗马功劳,到死都没明白为啥小皇帝突然就下了杀手。 刘承祐杀红了眼,觉得既然已经动手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又下令把史弘肇等人家人全部处死,一时间,汴梁城里血流成河。 杀了朝堂上的老臣还不够,刘承祐知道,最危险的还是远在邺都的郭威。郭威手握重兵,要是让他知道史弘肇等人被杀,恐怕会起兵造反。 刘承祐下了一道密令,让邺都的监军郭崇去杀郭威,同时还派人去杀了郭威在汴梁的家人。 这道命令简直就是捅马蜂窝的操作,郭崇是郭威的老部下,怎么可能对自己的老上司下手?郭崇一拿到密令,转身就给郭威送过去了。 郭威看到密令,再听到自己在汴梁的家人已经被全部杀死的消息,当场就急眼了。 郭威召来亲信将领,哭诉说:“没想到陛下竟然如此猜忌我!史弘肇他们都是股肱重臣,竟然被无辜杀害,我要是再不起兵清君侧,以后还有天理吗?” 将领们听郭威这么说,纷纷表示愿意跟着他起兵。于是郭威打着 “诛杀奸臣,清君侧” 的旗号,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向汴梁进发。一场由小皇帝的冲动引发的兵变,就此拉开了序幕。 郭威大军一路南下,所向披靡。刘承祐听说郭威造反了,一开始还挺淡定,觉得自己是正统皇帝,手下还有不少军队,肯定能把郭威镇压下去。他派自己的舅舅李业率军抵抗,但李业就是个纨绔子弟,哪懂什么打仗?结果军队刚一接触就溃不成军。 这时候的刘承祐才慌了神,他带着几个亲信逃出汴梁城,想去找藩镇求援。可他没想到,自己平时作威作福,早就把人得罪光了。走到半路上,被一个叫郭允明的亲信杀了,年仅20岁。 后汉王朝,就这样在短短四年时间里,经历了两任皇帝,走到了尽头。 郭威率军进入汴梁城时,并没有直接冲进皇宫抢皇位,而是先去拜见了李太后。这就有了开头那戏剧性的一幕。 李太后说 “皇位尽可拿去”,其实是一种试探,也是一种无奈。她知道自己一个妇道人家,根本无力回天,只能寄希望于郭威能念在旧情上,给自己留条活路。 而郭威的 “扑通” 一跪,堪称影帝级表演。他心里肯定想当皇帝,但不能这么直接, “名正言顺” 还是很重要的。 郭威要是直接篡位,肯定会遭到其他藩镇的反对,到时候又是一场战乱。所以他必须先摆出一幅 “忠心耿耿” 的样子,把自己塑造成一个 “清君侧” 的忠臣形象。 郭威对李太后说:“太后放心,臣绝无篡位之心。现在皇帝驾崩,国不可一日无君,不如先请太后临朝听政,等找到合适的皇位继承人再说。” 李太后一听,心里稍微松了口气,只要不杀自己,临朝听政就临朝听政吧,反正也就是个摆设。 郭威假意拥立刘知远的侄子刘赟为皇帝,派人去徐州迎接刘赟进京。 这刘赟也是个倒霉蛋,他还以为自己走了大运,能当皇帝了,高高兴兴地就往汴梁赶。可他刚走到半路,就听说郭威要领兵去和来犯的契丹部队作战,当然有没有这回事很可疑。 接着,郭威的部下们突然“哗变”,把一件黄袍披在了郭威身上,逼着他当皇帝。这场景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后来赵匡胤的 “陈桥兵变” 就是学的这一套。 郭威 “被逼无奈”,只好答应当皇帝。但他还不忘给李太后写了封信,说自己是被部下逼着的,实在没办法。李太后能怎么办?只能顺水推舟,下旨让郭威 “暂代皇帝之位”。 没过多久,郭威就正式称帝,建立了后周,而刘赟则被郭威派人杀了,可怜的他到死才明白,自己只是郭威篡位路上的一颗棋子。#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