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新疆后,左宗棠杀掉了所有俘虏,包括降俘,然而,左宗棠手上沾满了血,却没人骂,为何? 清朝治理边疆的手段一向雷厉风行,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努力下,终于平定了西北的动乱,将西北地区纳入版图。 尤其是乾隆的两次大战,几乎打得准噶尔灭族,西北地区无人再敢起兵,还震慑了俄国在西北边疆的蠢蠢欲动的心。 清朝同治年间,大清国力衰微,内忧外患不断,原本平定的西北边疆,又生战火。 阿古柏,一个中亚的枭雄,趁着大清疲惫之际,悄悄入侵了新疆。 他利用各种阴谋诡计,搅动了新疆的局势,让当地陷入了长达十多年的混乱。 在他的统治下,新疆百姓的生活暗无天日,财产被掠夺,赋税被强征,稍有反抗就会被残酷镇压。 阿古柏甚至勾结英国和俄国,妄图将新疆从大清版图中分裂出去。 此时,已是垂暮之年的左宗棠,毅然决然地扛起了收复新疆的大旗。 他深知此战凶险,朝堂上有人反对,军饷不足,但他依然选择“抬棺出征”,立下了“不收复新疆,便马革裹尸”的誓言。 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场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战斗。 左宗棠的西征军一路向西,每攻克一座城池,都会看到被叛军屠杀的百姓。 在收复乌鲁木齐时,将士们在城内发现了上千具尸骨,其中不乏妇孺。 这些惨状,让左宗棠彻底愤怒了,他知道,对付这种毫无人性的叛军,不能有任何仁慈。 “但凡是阿古柏同党,不留生俘,降了也杀!” 左宗棠的这道命令,看似冷血残忍,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却是最明智的选择。 因为他面对的敌人,不仅是阿古柏的叛军,还有英国和俄国的势力。 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彻底肃清叛乱,英俄两国很可能会趁机干涉,到时候新疆就真的保不住了。 左宗棠必须用雷霆手段,来震慑所有的宵小之徒。 “新疆,寸土不让!” 左宗棠的这番话,不仅仅是对将士们说的,更是对列强们的警告。 他要用血腥的手段,告诉所有人,大清的土地,不容侵犯。 正是因为他这种不顾一切的决心,才有了后来新疆的安宁。 在左宗棠西征之前,新疆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朝不保夕。 而西征之后,新疆迎来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和平,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恢复生产。 左宗棠虽然手上沾满了血,但这些血,是为了保卫国土,是为了让百姓不再遭受战乱之苦。 他的杀戮,是为了终结更大的杀戮。 他背负的骂名,是为了换取后世子孙的安宁。 所以,当人们谈起左宗棠的时候,更多的是敬佩和感激。 他用自己的铁腕手段,让新疆这片土地,永远留在了中国的版图上。 可以说,没有当年的“杀降”,就没有今天的完整新疆。 左宗棠的功绩,不只是收复了新疆,更是为国家留下了宝贵的战略纵深。 他的远见卓识,让他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个真正的英雄。 他以一人之力,力挽狂澜,保住了大清的西北边疆,也保住了中华民族的根基。 所以,无人会说左宗棠残忍,大家感激左宗棠当年抬棺出征,才有国土完整、百姓安居乐业的后世。 参考资料:祸乱新疆十多年的阿古柏,究竟是何许人?-道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