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送外卖的高中生 今天太太回到家后,告诉我和哥哥,说在电梯里看到一个高中生在送外卖。因为他还穿着高中的校服,所以很抢眼。她观察了一下,这位高中生拿着快递,默默站在电梯的角落。样子显得有些腼腆,也许是刚做没多久。不过他手脚还算麻利,应该没少出来工作。太太一方面感慨他的生活不易,另一方面也对他的生活态度给予认可。 回到家中,妈妈顺着就问了哥哥,你要不要也试试送外卖。哥哥说自己还没到年纪呢,送不了。我听到后心里想,如果生活所迫,哪有什么选择,你一定会想尽办法去谋生,而不是被眼前的条件、阻碍所局限。在我小时候,就碰到过小学就要每天帮父母摆摊的女同学;也见过7-8岁就要沿街收废瓶子的男孩子;更不要说那些出生在大山,每天都要做农活、操持家务的放牛娃。 现在的孩子确实有太多的选择,所以总是会倾向于找更容易的事情去做。可以选择舒舒服服的躺在家里,可以悠哉悠哉的逛商场,但却很难坚持去做一些能够接触真实社会的事情。 2、多接触现实生活 我成长的年代,生活还是艰苦的,因此也吃过不少苦头。因为要面对真实的社会环境,整个人会显得格外成熟,这让我在进入职场后,有非常强的适应能力、抗压能力。我高中一毕业就去了工厂打工,当时的工厂条件和现在的工厂根本不是一回事,我做了一个月,最后没坚持下来,但对于打工有了真实的理解。如果不想去工厂打工,那你就得有其他特长,像那个时候很流行的家教、课外班老师等等。 不过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想要让孩子能够更客观的看待这个世界,就不要把孩子们保护起来。保护得越好,未来他们的落差就越大,就越难以适应真实的社会。所以,多带着孩子去接触不同阶层的人,接触不同职业的人,能够丰富他们对社会的理解。不过更重要的,还是要让孩子尽可能的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可以是去参加公益活动,可以是去兼职,还可以是做田野调查。 父母对于孩子期待不要过高,想要让他们体会我们那个年代的艰苦卓绝是不现实的,更不要寄望于一段经历就能扭转孩子的认知,而应该是一系列持续的行动,孩子的价值观才能慢慢形成。 今日有感,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