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3年1月夜,686团团长贺东生面对炸开第一层城门后发现里面还有一道门的尴尬

1943年1月夜,686团团长贺东生面对炸开第一层城门后发现里面还有一道门的尴尬局面,在敌主力即将反扑的危急时刻,这位湖南汉子的怒吼响彻郯城城下。一句话背后,藏着一个传奇将军的人生故事。 说起贺东生这个人,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但在抗战史上,这家伙绝对算得上是个传奇人物。1911年出生在湖南攸县,家里穷得叮当响,从小就是个倔脾气。别人家孩子被打了就跑,他偏偏站着挨揍也不服软。19岁那年红军路过他们村,招兵的嫌他个子小不要他,结果这小子硬是跟着队伍走了四百里路,一直跟到井冈山才被收下。 1942年冬,日伪军对滨海地区进行大规模”扫荡”后,企图切断滨海与鲁南、华中根据地的联系。这时处于敌后的郯城,仅有1个日军小队和一部分伪军守城。八路军115师政委罗荣桓和代师长陈光决定,运用”敌进我进”的”翻边战术”,对郯城进行一次远距离奔袭。 1943年1月18日夜,115师教2旅在代师长陈光、旅长曾国华、政委符竹庭的指挥下,一夜急行军40多公里,隐蔽挺进到郯城东面的马陵山区。这次行动相当冒险,八路军要穿越层层封锁线,深入敌后打这一仗。贺东生当时是686团团长,手下的8连担任主攻任务。 战斗计划本来挺周密的。攻城之前,为了牵制和迷惑敌人,数千民兵配合八路军少数主力,对醋大庄据点展开了夜以继日的围攻,吸引住日军。同时,组织群众对临郯公路进行了破毁,断敌交通。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就等着拿下郯城这个硬骨头。 19日深夜,攻城部队直扑郯城。六团迅速占领城南关,炸开了第一层城门。按理说,城门炸开了,战士们就该一拥而入了。可谁知道,“见鬼!里面还有一道门!”当8连炸开南门之后,686团团长贺东生大喊。日军不仅在郯城南门设计了双层城门,而且里面堵满了沙包。 这下麻烦大了。突击组准备了那么久,结果连敌人的第一道防线都没突破。更要命的是,马头镇增援之敌出动,如果拖下去,八路军就要腹背受敌了。 贺东生这个人平时就火爆,遇到这种情况更是急眼了。这次,贺东生把团指挥所移到了距离护城河只有40多米的地方,直接跑到前线指挥。看着手下的兄弟们冲不进去,敌人的援军又快到了,他急得团团转。 这时候就体现出贺东生的性格了。别的指挥官可能会考虑撤退保存实力,但这家伙从小就是个不服输的主。他把各连排长叫过来,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嗓门也提高了八度:“谁也不能走,你们说怎么办?” 这话说得挺霸气,但问题是,光有决心还不够,得有办法才行。日军的双层城门确实是个难题,外面炸开了,里面还有一道,而且堵得严严实实的。 贺东生这个人有个特点,打仗从来不按套路出牌。别人在指挥所里坐着,他偏要跑到前线去。这次也一样,他亲自到了最前面观察地形,寻找突破口。 在紧急关头,曾国华、符竹庭决定集中轻重火力,从南门和东门的大炮楼之间实行重点突破。各团的轻重机枪和迫击炮集中射击,掩护六团八连在外壕架起木桥,接着竖梯登城。 这个办法确实管用。4名登城战士被打下来,第5名战士张桂林机智地先向城内连投了几颗手榴弹,乘着浓烟飞身登城,其他突击队员紧跟着登上城头。 贺东生看到这一幕,脸上总算有了笑容。这家伙有个习惯,高兴的时候就把帽檐往上翘,生气的时候就往下压。战士们都知道看首长的帽檐来判断他的心情。 与此同时,四团三营突破北门,向纵深发展。残敌被压迫到城中心的县府院内,顽抗待援。21日,固守县府院内的200多名伪军和伪政府人员在我强攻下投降。此时,只剩1座被日军盘踞的炮楼尚未攻下。 工兵在竹竿上绑上炸药,送上敌人碉堡,堡内大部日军毙命,余者7人就擒。至上午10时,攻城战斗胜利结束。 这一仗打得确实漂亮。郯城战役,毙伤日伪军103人,俘日军7人、伪军419人,缴获机枪2挺、掷弹筒2个、长短枪579支、汽车4辆及其他一大批军用物资。战斗中,教导二旅和地方武装共伤亡91人。 更重要的是,郯城战役首创八路军在山东敌后运用”敌进我进”的”翻边战术”攻占城池的范例。毛泽东曾这样评价,罗荣桓的”翻边”战术,不是战术,是战略。他掌握山东局面以后,敌人越蚕食,根据地越扩大。 贺东生这个人,身经百战却从来没受过重伤,战友们都叫他”打不死的毛猴子”。解放战争时期,有一次打四平,子弹打穿了他的棉袄,他就用手把子弹头抠出来扔了,继续指挥战斗。 建国后,贺东生历任广东省军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但他最让人敬佩的,不是这些功名,而是他对战友的情义。战友杜光华牺牲后留下孤儿寡母,贺东生二话不说就娶了战友的遗孀,把两个孩子当亲生的养了50年,直到临终前才让孩子们知道真相。 1998年8月27日,贺东生在长沙逝世,享年87岁。这位从湖南大山走出来的将军,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铁骨柔情,什么叫战友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