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关羽的头颅,被放进檀木匣中,装上沉香,钉好盖子,由东吴差使押送至许都。送来时,是

关羽的头颅,被放进檀木匣中,装上沉香,钉好盖子,由东吴差使押送至许都。送来时,是冬天,寒风刮得人脸生疼。曹操听说关羽死了,第一反应,不是震惊,不是悲悯,而是松了一口气。他觉得从此再无威胁,自己终于能安心入眠。 可身旁一个人——司马懿,却不动声色,冷不丁说出一句话。曹操一听,脸色骤变。高兴没持续一盏茶时间,随即变得沉重。这一刻,他意识到,关羽死了,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 关羽倒霉,始于一个胜利。 219年,他围樊城,水淹七军,活捉于禁,斩杀庞德,一战威震华夏。曹操怕了,真的怕了。传言他打算迁都,避关羽锋芒。刘备因此士气大涨,蜀中百姓奔走相告,士兵战意正盛。 吕蒙兵不血刃夺取南郡,潘璋擒关羽父子,关羽大势已去,退守麦城。最终,被俘斩杀。 这一场局,关羽走得太急。以为攻破樊城就能扫平北方,却忘了背后还有东吴。他赢了战役,却输了战略。 孙权擒了关羽,却不想背黑锅。他不想蜀魏联手对付自己。于是,他玩了个手腕:把关羽头颅砍下,亲手送往魏都许昌。用的是上宾之礼,用的是讨好的姿态。 送头的人一路快马,不敢耽搁。到了许都,曹操亲自接见。头颅打开那一刻,曹操凝视良久,说出十个字:“云长已死,吾夜眠贴席矣。” 那是他发自内心的放松。多年来,关羽是他心病。他曾亲自劝降不成,只能放虎归山;又眼睁睁看着关羽败将如山,兵临许都。现在,头颅送上,仇敌已亡,怎能不笑? 可旁人笑时,司马懿没有笑。他盯着曹操,看他表情变化。等众人散去,他低声说出一句话。 这句话,虽不是记在正史,但后人流传——“云长虽死,蜀未必亡。”也有说:“云长既死,蜀将怒焚。”更多传为:“可安否?未必也。” 无论是哪一句,意思只有一个:关羽虽死,不代表天下已定。相反,危机可能刚刚开始。 曹操听完,沉默。没人知道他想了多久。但那一夜,他没睡。 关羽一死,刘备必怒。蜀中忠义之士难以接受。黄忠、赵云、张飞皆与关羽情同兄弟,势必会推动复仇。而刘备本人,若为兄弟复仇,即便明知不可为,也会一搏。 曹操知道这一点,也明白,东吴这一刀砍得利落,却是将刘备逼到绝地。司马懿提醒他,这不是解决威胁,而是转移威胁。 更重要的是,荆州丢了。原本蜀吴共守南方门户,现在门户洞开,刘备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只能拼。 果不其然,刘备果断西征。第二年即建安二十四年,他起兵七十万,伐吴。关羽死后的风波,迅速演变为“夷陵之战”。 曹操虽在北方稳局,但蜀汉的愤怒和吴国的野心,已让整个南线进入乱局。 司马懿一句话,不是恐吓,而是提醒——大势未定,不可掉以轻心。 关羽虽死,但影响长存。 首先是“忠义”标签。他虽战死非命,却因守义不降、死不屈,被后人奉为武圣。各地立庙,民间敬奉,蜀国士气虽挫,却精神未死。 其次是战略重组。刘备失荆州、失关羽,转而聚焦西线。夷陵之战虽败,但蜀汉开始收缩防线,专守巴蜀,不再分兵东西。魏国得以暂缓南顾,却为司马家族蓄势留下空间。 最后是司马懿本人的崛起。他的判断准确,为曹操所重。此后参与西北战局、镇守中原,为将来篡魏奠定基础。 而曹操呢?关羽死了,他却再无笑容。两年后病逝,未见天下归一。死前曾问:“司马懿之才,如何?”可见始终放心不下这位静默谋士。 那个说出“未可安也”的人,终将接管他遗下的天下。 关羽死了,一刀斩断英雄路。 曹操笑了,一语道破内心忧。 司马懿静了,一言翻转天下局。 这就是三国。一个脑袋落地,不只意味着一场战争的终结,更可能是新局的开启。 关羽死,未能安。曹操知,天下远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