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资深媒体人、主持人尹乃菁,用食指指着台北第一女子高级中学语文老师区桂芝问:您的祖国是什么?区桂芝回答:我的祖国是文化中国。其实尹乃菁的提问很有问题,她在预设立场的前提下提问,试图让区桂芝说出一些不合适的话,可这番心思却在语文老师面前暴露无遗。 尹乃菁作为台湾资深媒体人,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新闻界打拼。她出生在1967年,大学读的是大众传播系,早年在中国时报当记者,专门跑社会新闻。 后来转到公共电视和TVBS,主持过不少时事节目。她的风格一向直来直去,喜欢在节目里抛出尖锐问题,引发辩论。2016年她跳槽到凤凰卫视,当专职评论员,主持广播节目如《世界一把抓》和《今晚亮菁菁》。 尹乃菁还出过书,讲自己的家族故事和媒体经历。她在采访中常带个人立场,这让她节目收视率高,但也招来争议。 尹乃菁的提问方式有时像设套,试图引导嘉宾说出特定观点,这在媒体圈不算新鲜,但对教育界人士用这招,就容易出问题。 她的职业路径显示,她对两岸话题特别感兴趣,常在节目中讨论文化和政治议题。这让她成为台湾媒体的标志性人物,但也让她在敏感话题上走钢丝。尹乃菁的背景让她在采访区桂芝时,带着预设框架,这点从问题设计就能看出来。 区桂芝是台北第一女子高级中学的语文老师,教龄超过三十年。她毕业于台湾大学中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一直在学校教文言文和传统文化。 区桂芝对教育课纲有强烈意见,尤其是108课纲,她公开批评它删减了很多文言文内容,认为这会让学生失去文化根基。 她在记者会上说过,课纲调整是绑架师生,台湾的文化主体就是中华文化。区桂芝的教学注重历史背景和语言能力,她指导学生读古籍,强调廉耻和气节的重要性。 这让她在教育界有影响力,但也让她成为争议焦点。区桂芝参与过两岸文化交流,比如去香港研修中华传统文化,还写过心得报告。 这被一些人拿来质疑她的立场,但她坚持自己的观点。区桂芝的言论常在媒体上流传,她转发两岸征文比赛信息,也引发陆委会注意。 她的教育理念是让学生了解完整的历史,不被政治左右。这位老师在面对媒体时,从不退缩,直接表达对文化传承的担忧。区桂芝的职业生涯显示,她是那种坚守原则的教师,不会因为压力改变教学内容。 尹乃菁对区桂芝的采访发生在2023年左右,那时两岸话题正热。尹乃菁的问题直指身份认同,试图让区桂芝表态,但区桂芝回答强调文化中国,点出从小记忆的疆域范围,从辽东半岛到帕米尔高原,再到漠河和曾母暗沙。 这回答避开了政治陷阱,转向文化层面。尹乃菁的提问有预设立场,她想引出可能引起争议的言论,但区桂芝作为语文老师,语言敏感度高,直接看出问题中的偏差。 区桂芝的回应提到文化兴亡的责任,认为教育要传授完整知识,避免断代。这让尹乃菁的意图暴露,她在节目后补充,赞扬区桂芝的见地,强调大家都是中国人。 采访内容很快传播,引发教育界讨论。尹乃菁的策略没成功,反而让区桂芝的观点更突出。这件事显示,媒体采访教育人士时,容易触碰敏感线。 区桂芝的回答基于儿时教育,固有疆土的概念在她看来是文化基础。尹乃菁虽是资深主持人,但这次提问被指有问题,试图让嘉宾说出不合适的话。整个过程反映了台湾社会对文化认同的分歧。 区桂芝的争议不止一次,她批评108课纲删文言文,称它是无耻课纲,绑架师生。绿营围攻她参与香港研修班,质疑立场,但她写的心得报告强调传统文化重要。 台湾媒体如中国时报评论,这反映课纲发酵。区桂芝推荐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认为它帮人找根。她的观点在社交平台流传,有人赞她不惧压力,再发声说台湾人就是中国人。 尹乃菁的采访成了起点,让区桂芝的言论更广传。教育界辩论去中国化课纲,是政治还是遗产回归。区桂芝的教学没变,她指导学生分析文本,融入历史。 尹乃菁继续主持,风格不变。这件事影响台湾教师表达自由,学校禁令是回应。区桂芝的结局是继续教书,没大变动。整个事件显示,文化认同在台湾是持久话题,媒体和教育交织复杂。
猜你喜欢
我懂了!武大为什么一直装睡当初为了尽快平息舆论两天就给了肖同学处分现在
2025-08-01
观史纪实
这下好了,武汉大学被巡视组通报,还被央视直接点名!这热度,想压都压不下去了。
2025-08-01
冬天里的莹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