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这是三四十年代朝鲜妇女中流行的露乳装,这并非他们这个民族的怪癖,主要是这样能人妇

这是三四十年代朝鲜妇女中流行的露乳装,这并非他们这个民族的怪癖,主要是这样能人妇女们既能够腾出手来劳作,同时也能够照顾好孩子,这种装扮其实只是在底层社会里面才有,那些有钱的贵族妇女则是会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这张图片中的妇女就是头顶盆罐正在逃难的妇女,可以说这也是被生活所迫,如果衣食无忧,谁又会这样做呢?

韩国的传统女性服饰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尤其是其中的一种服饰——“赤古里”。这种服饰的历史悠久,曾经是朝鲜王朝时期女性的标志性穿搭之一。虽然2024年这一传统服饰再次登上热搜,但韩国却不愿意将其申报为文化遗产,甚至对其历史起源有所回避。赤古里,通常指的是一种短上衣,原本是男女都穿的服装,后来逐渐成为女性服饰的一部分。 回到18世纪末的朝鲜王朝,社会等级森严,贵族与平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然而,赤古里作为一种特别的女性服饰,它的出现却为女性穿衣风格的变化带来了新的方向。最初的赤古里并没有完全暴露胸部,而是上衣稍长,直到腰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服饰的设计发生了变化,受妓女服装的影响,上衣逐渐短小,裙子也变得更加宽松,直至腰部以上的暴露。这个变化的背后,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男性主导的审美观,也体现了父权社会对女性穿着的规范和控制。 在那个时代,穿赤古里的女性并不普遍,只有那些成功生育了男孩的女性才会穿上这种服饰。这种穿衣方式,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象征着生育成功的标志。王妃所穿的赤古里,除了其设计上的精美,还往往配有金丝绣成的花纹衣带,增加了服装的美观。值得一提的是,王妃所使用的衣料数量庞大,远超过普通家庭的使用量,显示了她的独特地位和尊贵。

在三四十年代的朝鲜半岛,一个常见的景象是底层妇女们头顶着陶罐,衣着朴素地在街头匆匆而过。她们的装扮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独特的露乳装,这种着装方式与当时社会的礼教传统形成鲜明对比。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种装扮并非是一种怪癖,而是困境中的无奈选择。 朝鲜半岛的地理环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片土地80%以上都是山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地区。崎岖的地形为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挑战,可耕地十分有限。这片土地的气候特征也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诸多困扰。温带季风气候带来了寒冷干燥的冬季和炎热多雨的夏季。每年六月到九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0%左右,集中的降水既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也是劳动强度最大的季节。 三四十年代的朝鲜社会,阶层差异通过服饰得到了最直观的体现。上层社会的妇女们身着华贵的传统韩服,讲究端庄典雅。她们的衣着从内到外都十分考究,层层叠叠的裙装不仅展现了优越的社会地位,更是传统礼仪的象征。这些贵族妇女们过着与劳动无关的生活,她们的穿着完全以美观和体面为主要考虑。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底层妇女的着装。在农村和城市贫民区,露乳装成为了最普遍的穿着方式。这种装扮虽然看似简陋,却是在艰苦环境下的务实选择。特别是在农忙季节,妇女们需要同时应对繁重的劳动和照料婴儿的责任,露乳装的实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1910年,日韩合并的事件对朝鲜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作为自认为是中华文化真正继承者的民族,朝鲜人民在面对日本的强大压迫时感到了深深的羞辱。然而,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朝鲜已无力与日本正面抗争。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对朝鲜的殖民化进程加速,尤其是在文化教育领域,实施了强行的“去本土文化”和“日化”政策,也不准朝鲜人再穿赤古里。 在教育方面,朝鲜的基础教育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当时的“国文”科目实际就是日语课,而朝鲜语被标记为“韩语”,并且成为了外语课。日本在学校内实施严格的语言政策,要求学生日常生活中不使用朝鲜语,而是要使用日语交流。可以说,这种教育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大量的“二鬼子”。 为了彻底压制朝鲜的民族文化,消除人民的反抗意识,日本甚至采取了更具象征性的措施来“钉住”朝鲜的民族精神。为了压制朝鲜的“龙脉”,日本在朝鲜的名山大川中打入大钢钉,尤其是在金刚山——朝鲜的象征性山脉中,砸入了一个1米多长的大钢钉,意图压制这个民族的根脉。 殖民期间,朝鲜的教育体系逐步完善。比如,朝鲜的小学从合并前的100所增至1943年的4271所,人口从1910年的1313万增长到1942年的2553万。朝鲜的识字率也显著提高,1910年为10%,到1936年上升到了65%。这一时期,朝鲜的白丁和贱民身份也逐渐被取消,标志着社会结构的某些改变。 二战结束后,朝鲜半岛从日本殖民统治中解放出来,但这时的南北朝鲜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数千万文盲。无论是南方的民主主义者,还是北方的社会主义者,都急需足够有文化的人民支持自己的政治体制。这个问题对于两方的建设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南北双方都开始进行激烈的扫盲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