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王宏坤:暴脾气却谦逊的名将,三次让出关键职务,遗憾错失大将衔

在新中国成立的将帅队伍中,兄弟、甥舅、父子等亲戚之间共同受封的情况并不鲜见,而其中仅兄弟一起成为将军的就有七对之多。他们都以共同的革命理想为信念,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留下了许多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王树声与王宏坤这对堂兄弟也是其中之一,二人在军事上同样有着卓越的成就。王树声将军位列十大将第九位,而王宏坤将军则荣膺上将。虽然两人并肩作战过,但王宏坤将军与王树声相比,其性格却展现了独特的双重性格:既勇猛果敢,也谦逊谨慎。

王宏坤将军,在战场上以其刚毅与果敢著称,但在个人性格上却极具谦逊。他常常将自己视为一个普通的革命者,愿意将自己拥有的高级职务让给他人。正是因为这份谦逊,他在多次关键时刻都选择自愿放弃,将领导职位交由更适合的人,最终错失了进入十大将的机会。王宏坤将军的谦虚使他在同僚中颇受敬重,也让他更显得亲切与可爱。

与堂兄王树声一样,王宏坤也是出生并成长于湖北麻城。王宏坤生于1909年,比王树声小了四岁。从十八岁起,王宏坤便投身革命,参加了黄麻起义,不久后便加入了红军。尽管他在军旅生涯中,以性格火爆著称,尤其是在红四军时期,他与当时的政委周纯全同志频繁发生摩擦,二人性格上的碰撞让人印象深刻。周纯全与王宏坤的职务相当,虽然许多争执是由于各自为公,但有时王宏坤也会因性格激烈,甚至与上级如陈昌浩发生冲突。由于王宏坤性格倔强,这也导致了他最终被调整岗位,调任副参谋长,而原本担任政委职务的许世友将军则取代了他的位置。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王宏坤将军在军中地位的高层次和资历深厚。

1937年7月,王宏坤所在的四方面军编成129师385旅,他的职务也从军长变为旅长,驻守陇东,负责陕西、甘肃、宁夏一带的军事事务。因为王宏坤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他迅速积累了相当高的声望,许多人慕名而来,纷纷投身革命队伍。尽管如此,王宏坤心中始终有一股强烈的求知欲,决定放下手中的兵权,向毛主席请求,表示愿意学习更多的知识,甚至在一次向毛主席请示开支单时,也提到自己希望不再担任旅长,愿意到后方去进修。毛主席看到他有这份求学心态,便立刻为他写了一封信,介绍他到大学进修,从此王宏坤暂时脱离了前线。

然而,不到一年,因战事吃紧,王宏坤再次回到前线,并在豫鄂边组建了新成立的四军五师,自己担任师长。尽管在军事指挥方面王宏坤具有卓越的才能,但他始终认为自己知识有限,因此他再次向毛主席请求,希望由李先念同志接手师的组建工作,自己继续补充知识,提升能力。这一自觉的谦虚,使得王宏坤将军在军事上的发展道路虽然慢一些,却让他在整个军队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王宏坤将军被编入了第六纵队,担任司令员,副手则是王近山将军。王宏坤一直以谦逊为人所称道,他认为王近山在军事指挥上更加得心应手,于是主动提出让出指挥权,愿意将领导权交给王近山。最终,由于两人都具有极高的声望,组织决定将他们调换了岗位,王宏坤调任第十纵队,王近山则指挥第六纵队。这一调整,不仅保证了王近山在战场上的成功,也体现了王宏坤的宽广胸怀与无私奉献。

王宏坤将军的三次自愿谦让并非空口承诺,而是他认真评估了自己与同僚的差距,并真心实意地为革命事业的成功着想。这种以大局为重的精神,使得他获得了众多同志的尊敬,然而,正是因为这种谦虚,他的晋升之路显得比其他同侪要慢一些。虽然他曾被提名为大将,但最终却未能获得这一殊荣。

新中国成立后,王宏坤将军先后担任了湖北省委副书记、军区副司令等职务,并被提拔为海军副司令。尽管在这些岗位上,王宏坤的领导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他依然保持着一贯的谦逊态度,屡次请求毛主席为他另选贤才。毛主席最终在他的坚持下,批准了他担任海军副司令职务。王宏坤的谦虚和奉献精神,不仅赢得了同僚的尊敬,也为国家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